听韩士奇说完,刘亚萍点了点,又问:“您刚才多次提到国内的‘土壤’不好,您说的这个‘土壤’具体是什么?怎么不好?”

    “这是个文化的问题,虽然我没什么文化。‘土壤’应该很好理解吧,你往土里种东西,它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就是从事一个行业的环境是不是良性。

    咱们国家的听众本身对乐队的形式就不那么感兴趣,摇滚乐在咱们这儿终究还是很小众的音乐,别提什么爵士、蓝调了,纯音乐就更别想了,有多少人会买几张纯音乐的CD——而且还是真的喜欢听、不是为了装?

    国内听众大多数更喜欢流行乐音,还主要是流行音乐的旋律和歌词。所谓伴奏要么就甜美、要么就动感,都是拿软件就能做出的那种,演唱这些歌曲的歌手就不需要乐队啊。你甭说乐队了,甚至连唱歌儿水平都不需要,长得帅可能就能混得很好。

    当然这不能说是错儿啊,还是文化的差异。你像小猫儿在津京两地说相声挺好、郭小铁把相声说到国外了,可他们去国外演出时台下真的就都是外国人吗?

    就算有,那些外国人是跟我们津京两地人一样——就喜欢整天泡在茶馆儿里——磕着瓜子儿、听着相声吗?所以这不是错儿,但这个不同表演形式的土壤就肯定会形成差异。

    你在欧美能看到G3那样的乐手基本上纯音乐的演奏会,而且是一票难求。你在国内听说过哪个乐手搞个演奏会——注意我说的是演奏会、不是演唱会,然后能一票难求的?

    也能,酒吧里,统共二三百人、赠票再先送出三分之一,票价再便宜点儿、最多几十块钱,那可能行。人家不看演出,进来喝酒玩玩也行啊。

    还别说欧美,在日本都能出现喜多郎那样的纯音乐大师,咱们国内也就能出现个喜之郎果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