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烈很清楚,臧徒说得“我们几个”,肯定就是如今晋阳城中那些带兵军将。
能够和臧徒议论这种事的,也就是那几个鹰扬、鹰击郎将,至于校尉,就得看关系亲疏程度。
像自己这种能够被称为心腹的,才有资格列席旁听。
晋阳的兵权虽然在李元吉手上,可是单纯靠兵符令箭,可不能让几万人如臂使指服从调遣。
一支军队的控制,总归是要通过基层军将来完成。
换句话说,真正决定晋阳大军行动的,不是李元吉的命令或者李渊的圣旨,而是臧徒他们几个主官再加上自己这种校尉,以及下面的旅帅、队正、火长……通过这种一层压一层的结构,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军队。
最基层的士兵,其实是没什么主观动性的。
军中日常操练,就是要磨灭兵士棱角,让他们不要有自己的心思,一切按照军官的指挥行动。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就很难完成军令。
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这些兵士也就逐渐放弃了思考,全都按照主官意志行动。
哪怕有再多不满,只要没人出来挑头,其他人就不敢多说什么,最多就是如崔烈一般背后骂娘。
军将内部其实也差不多,小军官听从中层军官指挥,中层军官则服从于高层。
不过这也仅限于正常情况,如果进入礼崩乐坏的时候甚至是谋反,那么原有的位阶层级,就不如武艺名望重要。
在河东六府倒是不存在这种情况,大家这些年相处下来,早就形成了稳牢的人际关系网络。
除去上下尊卑的位分之外,还夹杂着交情、亲属等交际关系,不会出现以下克上的情况。
如果臧徒等几个鹰扬郎将真的达成一致,发动一场兵变不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不在于兵变是否可以成功,而在于如何收场。
所有人都清楚,单凭晋阳的这点人马,根本不可能掀翻李渊的龙椅或者成功割据。
这可不是当年高欢起兵的年头,大隋建立之后虽然打压世家,但是民间还是回到了讲究出身门第的思维方式。
大家之所以肯辅佐李渊,除了他爱惜将士为人慷慨之外,也是因为他门第显赫,乃是北地世家魁首。
能够和臧徒议论这种事的,也就是那几个鹰扬、鹰击郎将,至于校尉,就得看关系亲疏程度。
像自己这种能够被称为心腹的,才有资格列席旁听。
晋阳的兵权虽然在李元吉手上,可是单纯靠兵符令箭,可不能让几万人如臂使指服从调遣。
一支军队的控制,总归是要通过基层军将来完成。
换句话说,真正决定晋阳大军行动的,不是李元吉的命令或者李渊的圣旨,而是臧徒他们几个主官再加上自己这种校尉,以及下面的旅帅、队正、火长……通过这种一层压一层的结构,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军队。
最基层的士兵,其实是没什么主观动性的。
军中日常操练,就是要磨灭兵士棱角,让他们不要有自己的心思,一切按照军官的指挥行动。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就很难完成军令。
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这些兵士也就逐渐放弃了思考,全都按照主官意志行动。
哪怕有再多不满,只要没人出来挑头,其他人就不敢多说什么,最多就是如崔烈一般背后骂娘。
军将内部其实也差不多,小军官听从中层军官指挥,中层军官则服从于高层。
不过这也仅限于正常情况,如果进入礼崩乐坏的时候甚至是谋反,那么原有的位阶层级,就不如武艺名望重要。
在河东六府倒是不存在这种情况,大家这些年相处下来,早就形成了稳牢的人际关系网络。
除去上下尊卑的位分之外,还夹杂着交情、亲属等交际关系,不会出现以下克上的情况。
如果臧徒等几个鹰扬郎将真的达成一致,发动一场兵变不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不在于兵变是否可以成功,而在于如何收场。
所有人都清楚,单凭晋阳的这点人马,根本不可能掀翻李渊的龙椅或者成功割据。
这可不是当年高欢起兵的年头,大隋建立之后虽然打压世家,但是民间还是回到了讲究出身门第的思维方式。
大家之所以肯辅佐李渊,除了他爱惜将士为人慷慨之外,也是因为他门第显赫,乃是北地世家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