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叔孙、孟孙与齐军再次进攻郈邑。这次的形势并没有因为齐师的加入而发生改变,进攻仍然进行的十分艰难;齐国士兵作战勇猛顽强,所以伤亡比鲁军还大。叔孙州仇不敢坐视齐军伤亡,他及时叫停了自杀式进攻;因此第二次伐郈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不久,叔孙州仇在一个意外的场合见到了从郈邑出来的家臣驷赤。驷赤是从郑国流亡过来的,如今担任郈邑的“工师掌管当地手工业”,他对叔孙氏也是非常忠诚的。

    叔孙州仇对驷赤说道:“郈邑之乱不仅是家族之乱,而且是社稷之乱,是整个鲁国的忧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驷赤说:“臣的看法都在《扬之水》的最后一章里。”该诗最后一章内容是:“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叔孙州仇大喜,然后他就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竟然匍匐下身体,对着那位中级家臣行了稽首礼。驷赤立即跳起来闪到一旁,叔孙州仇命令他回到原位坐下,接受他的膜拜,又说道:“我不是为我一人,而是为了叔孙氏和鲁国社稷向夫子行礼;夫子应当接受。”

    驷赤回到郈邑,见侯犯一筹莫展,为郈邑的前途忧心忡忡。驷赤于是说道:“郈邑介于齐、鲁之间,想要独立存在是不可能的。夫子既然选择脱离鲁国,为什么不投奔齐国,请齐国代管郈邑呢?没有大国保护,民众人心浮动,肯定会发动叛乱;有了齐国的保护,鲁国拿郈邑也就没办法了。”

    侯犯点头称是,就把投靠齐国的具体事宜交给驷赤来办。驷赤向齐景公汇报了他们的请求,齐景公乐不可支地派了一队使者到郈邑进行考察。

    齐国使者到来后开始进行调研工作。郈邑人完全不知晓发生了什么;他们见不到侯犯,只好派出几名代表来到驷赤家,希望从他嘴里打探些消息。但是驷赤故意装作有口难言的样子,坚决不肯透露情况;如此一来代表们就更加忐忑不安,也就更加急切地恳求驷赤了。

    驷赤见火候憋的差不多了,突然面色大变,悲愤地说道:“你们难道想不出来吗?我们就要失去家园了!侯犯将要把郈邑送给齐国,齐侯准备把郈邑的父老乡亲全都迁到齐国去,郈邑要代之以齐国人;我们将要去忍受齐国人的压榨和盘剥。你们没听过孔丘说过的话吗?齐国是个‘苛政猛于虎’的邪恶之国,而我们就要成为齐国贵族老爷们的奴隶了!”

    驷赤隐瞒了侯犯只是“请求齐国人代管、保护郈邑”的实际情况,而将概念偷换为“迁徙人口、代之以齐”。在场的人无不大为凶惧,人们纷纷叫喊起来,现场顿时乱成一国粥;有个人由于受不了如此强烈的刺激,他情绪过于激动,结果突发中风。局面变得更加混乱了,很多人愤怒地挥起拳头,嚷嚷着要打进侯犯府去。

    驷赤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命人把中风者抬下去救治,然后说道:“《诗》说:‘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侯犯正和齐国人在一起,你们打算连齐国人也杀掉吗?你们如此鲁莽,就会成为下一个侯犯。我们得罪了鲁国人,又得罪了齐国人,那可真是死路一条了!”

    在场者逐渐恢复了理智,他们一致推选驷赤为首领,希望他能够妥善解决问题,发誓唯他马首是瞻。驷赤达到了目的,这才好言好语将他们劝走了。

    驷赤回头去见侯犯,他又把概念换回来,对侯犯说:“我刚才接待了几个家族代表,他们反对我们的意见,说:‘与其在齐国人的庇护下生活,倒不如重新回归叔孙氏’。我害怕民众对夫子不利,所以特来相告。”

    侯犯本来与齐国人刚刚交流得十分愉快,正有些小得意;当听到这个晦气的消息,他的脸色又变得阴郁了。他神情沮丧地寻求解决办法,驷赤说:“事已至此,不如趁齐国人还没离开的机会与齐国交换土地实际上就是交换人口吧!把郈邑人迁到齐国去,他们就不会作乱了。而且齐侯想要以此逼迫晋国,必然会赐给夫子数倍于郈的土地,这样对大家都好。但是为了防范民众作乱,夫子还是应当多准备些兵甲才好。”

    侯犯颓废的眼神重新放出热切的希望之光,这位被玩得团团转的老实人却没法不信任驷赤,他说:“我跟齐国人去谈,防范民众造反的事就交给夫子了。”

    驷赤命人从库府里搬出大量兵器铠甲,将他们放置在侯犯府的前院里。当家门大开时,街上的行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令人胆寒的东西。

    但是驷赤却宽慰民众代表说,侯犯与齐国人谈得不太顺利,那些兵甲是为了防范不测才放在那里的;并称如果双方谈崩了,侯犯必然将死守郈邑,大家也就没有必再要起义了。

    而在另一面,齐国人已经高兴地接受了侯犯易土的提议。但使者不敢擅自对侯犯做出承诺,立即回国向齐景公做汇报。齐景公更高兴了,他立即派大司寇东郭书率领军队前来接收郈邑。

    齐**队距离郈邑已经不足两日路程,造反的条件终于瓜熟蒂落。驷赤暗中把民众代表召集起来,向他们宣布这一重大消息。之后他说道:“真没想到齐国人的行动这么迅速!是时候驱逐侯犯了!他府中放了很多兵甲,我们可以到那里取得武器。但侯犯只是受到公南欺诈才杀了公若藐,而且他也没有对民众犯下罪行。所以把他赶走就算了,就不要取他性命了。”

    大家都同意了,人们立即离开驷赤家去召集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