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对英国本土的轰炸行动被迫暂停,只有V3大炮孜孜不倦的朝伦敦倾泻炮弹。
V3大炮的炮管已经更换过好几次,换下来的炮管也没有浪费,稍微加工一下管壁变成155毫米加农榴弹炮。装在豺狼坦克底盘上就成了自行加榴炮。
加农榴弹炮是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炮。用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其弹道低伸,接近加农炮性能,可执行加农炮的射击任务;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其弹道较弯曲,接近榴弹炮性能,可执行榴弹炮的射击任务。1915年德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门现代加榴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广泛装备使用了加榴炮,其特点是∶炮管长度/口径比在39到45之间,使用大号发射装药和小射角时,弹道特性接近于加农炮;使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时,弹道特性接近于榴弹炮。
因为是二手货,耐用性上比不上新出炉的炮管,不过好歹是废物利用,性价比还是蛮高的。甚至武器部门计划等155毫米加榴炮炮管淘汰下来后继续加工,改成160毫米重型迫击炮。
这天雅尼克召开军方高层会议,商议对英登陆战的事宜。
在所有的作战样式里,两栖登陆作战向来被称为最难以组织的一种,每次两栖作战只要进攻方稍有闪失,就会收获一个遭受重创乃至于全军覆灭的结局。
如果防守方缺少重型武器,登陆部队会比较容易突破敌军防线;可要是防守方的工事坚固,火力强大,那登陆场将会变成血腥的屠宰场。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成为经典?就是因为电影真实反映了战场对于士兵个体的残酷性——士兵们前一秒还还生龙活虎,下一秒就有可能被子弹、炮弹或者地雷夺去生命,更不要说那些残缺不全的肢体和满地狼藉的弹坑。
为了减少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力量,盟军是用尽了各种“阴谋诡计”。为制造出准备重点进攻加来的态势,他们不仅在内部搞了一个假的第一集团军群,还将巴顿任命为司令,军队时刻待命,准备向加来进发,连一般士兵都被蒙在鼓里。
其次,他们故意让德军截获己方电报,甚至还“不小心”流出重要作战会议报告。盟军用这一切表明,他们向加来进攻的决心。
德国在获取这些情报后,迅速将防御重心转向了加来,诺曼底的守备力量大幅缩减。
可即便使这样,在诺曼底战役中盟军伤亡高达12.2万人。要不是吸取了之前迪耶普登陆战的惨败经验,这个数字可能会翻倍。
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正直逼埃及:在大西洋,德军潜艇给同盟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苏联,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尤其是苏联,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损失惨重,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亟待援助。
面对如此危急的境地,参战不久的美国认为完全可乘德军精锐部队攻打苏联的有利时机,迫切要求在英吉利海峡最适直登陆的9月来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但经历了3年战争的英国深知即使有美国的全力支持,也很难取得跨海登陆作战的胜利。
因此英国原来不打算在42年发动两栖登陆,最多派出小股突击队对欧洲大陆进行一些袭扰作战,但是来自几方面的重重压力,迫使英国必须行动。
在此背景下,英国战时内阁要求负责组织领导对盟军联合作战司令部制定在欧洲大陆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的计划,路易斯.蒙巴顿将军领导下的该司令部根据以往经验,最终选定的登陆地点是战国的海槟小港——迪耶普。
迪耶普位于法国北部,毗邻英吉利海峡,海岸边都是极具特色的白色山崖,陡峭险峻,宛如天然的堡垒。德阿尔克河流经小镇城区注入英吉利海峡,将城区一分为二,河岸两边就自然形成了船只停靠的码头。该地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北欧海盗的巢穴,近代以后已经成为著名的海槟旅游胜地。
法国投降后,德军在其附近有包括1个雷达站和1个飞机场在内的很多军事设施,沿德阿尔克河岸边,从东向西部署着5个海岸炮连,这些炮连共装备了20多门150毫米的重炮,海岸周围还有多个高射炮连。海堤上布设着带刺铁丝网等障碍物,海滩和通往内陆的开阔地带德军总共埋设了1.4万枚地雷,在德阿尔克问入海口两侧的陡峭山上,甚至很多海边建筑的楼顶上都设有火力点,布置着很多轻重机枪。驻防在该地区的德军第302步兵师,总兵力约8000人,这是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
42年8月18日盟军发动进攻,结果遭遇了惨白。
陆军伤亡3610人,失踪2200人,占全部登陆部队的96.54%,同时还损失包括30辆坦克在内的大量物资装备;海军损失1艘护航驱逐舰和33艘登陆艇,人员伤亡550人;空军则损失飞机106架,伤亡空勤人员190人。三军伤亡、失踪总数边6550人,而德军伤亡仅650人。迪耶普海滩上遍地的尸体、坦克残骸、武器装备和破损的登陆艇,成为德国宣传其坚不可摧的大西洋壁垒的最好物证。
V3大炮的炮管已经更换过好几次,换下来的炮管也没有浪费,稍微加工一下管壁变成155毫米加农榴弹炮。装在豺狼坦克底盘上就成了自行加榴炮。
加农榴弹炮是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炮。用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其弹道低伸,接近加农炮性能,可执行加农炮的射击任务;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其弹道较弯曲,接近榴弹炮性能,可执行榴弹炮的射击任务。1915年德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门现代加榴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广泛装备使用了加榴炮,其特点是∶炮管长度/口径比在39到45之间,使用大号发射装药和小射角时,弹道特性接近于加农炮;使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时,弹道特性接近于榴弹炮。
因为是二手货,耐用性上比不上新出炉的炮管,不过好歹是废物利用,性价比还是蛮高的。甚至武器部门计划等155毫米加榴炮炮管淘汰下来后继续加工,改成160毫米重型迫击炮。
这天雅尼克召开军方高层会议,商议对英登陆战的事宜。
在所有的作战样式里,两栖登陆作战向来被称为最难以组织的一种,每次两栖作战只要进攻方稍有闪失,就会收获一个遭受重创乃至于全军覆灭的结局。
如果防守方缺少重型武器,登陆部队会比较容易突破敌军防线;可要是防守方的工事坚固,火力强大,那登陆场将会变成血腥的屠宰场。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成为经典?就是因为电影真实反映了战场对于士兵个体的残酷性——士兵们前一秒还还生龙活虎,下一秒就有可能被子弹、炮弹或者地雷夺去生命,更不要说那些残缺不全的肢体和满地狼藉的弹坑。
为了减少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力量,盟军是用尽了各种“阴谋诡计”。为制造出准备重点进攻加来的态势,他们不仅在内部搞了一个假的第一集团军群,还将巴顿任命为司令,军队时刻待命,准备向加来进发,连一般士兵都被蒙在鼓里。
其次,他们故意让德军截获己方电报,甚至还“不小心”流出重要作战会议报告。盟军用这一切表明,他们向加来进攻的决心。
德国在获取这些情报后,迅速将防御重心转向了加来,诺曼底的守备力量大幅缩减。
可即便使这样,在诺曼底战役中盟军伤亡高达12.2万人。要不是吸取了之前迪耶普登陆战的惨败经验,这个数字可能会翻倍。
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正直逼埃及:在大西洋,德军潜艇给同盟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苏联,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尤其是苏联,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损失惨重,几乎可以说是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亟待援助。
面对如此危急的境地,参战不久的美国认为完全可乘德军精锐部队攻打苏联的有利时机,迫切要求在英吉利海峡最适直登陆的9月来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但经历了3年战争的英国深知即使有美国的全力支持,也很难取得跨海登陆作战的胜利。
因此英国原来不打算在42年发动两栖登陆,最多派出小股突击队对欧洲大陆进行一些袭扰作战,但是来自几方面的重重压力,迫使英国必须行动。
在此背景下,英国战时内阁要求负责组织领导对盟军联合作战司令部制定在欧洲大陆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的计划,路易斯.蒙巴顿将军领导下的该司令部根据以往经验,最终选定的登陆地点是战国的海槟小港——迪耶普。
迪耶普位于法国北部,毗邻英吉利海峡,海岸边都是极具特色的白色山崖,陡峭险峻,宛如天然的堡垒。德阿尔克河流经小镇城区注入英吉利海峡,将城区一分为二,河岸两边就自然形成了船只停靠的码头。该地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北欧海盗的巢穴,近代以后已经成为著名的海槟旅游胜地。
法国投降后,德军在其附近有包括1个雷达站和1个飞机场在内的很多军事设施,沿德阿尔克河岸边,从东向西部署着5个海岸炮连,这些炮连共装备了20多门150毫米的重炮,海岸周围还有多个高射炮连。海堤上布设着带刺铁丝网等障碍物,海滩和通往内陆的开阔地带德军总共埋设了1.4万枚地雷,在德阿尔克问入海口两侧的陡峭山上,甚至很多海边建筑的楼顶上都设有火力点,布置着很多轻重机枪。驻防在该地区的德军第302步兵师,总兵力约8000人,这是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
42年8月18日盟军发动进攻,结果遭遇了惨白。
陆军伤亡3610人,失踪2200人,占全部登陆部队的96.54%,同时还损失包括30辆坦克在内的大量物资装备;海军损失1艘护航驱逐舰和33艘登陆艇,人员伤亡550人;空军则损失飞机106架,伤亡空勤人员190人。三军伤亡、失踪总数边6550人,而德军伤亡仅650人。迪耶普海滩上遍地的尸体、坦克残骸、武器装备和破损的登陆艇,成为德国宣传其坚不可摧的大西洋壁垒的最好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