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商议停当,黄忠非但没有达到目的,临走还被派了一堆的任务。其中的一条就是对仪式现场的布控,主要以安抚为主。仪式现场不允许带兵器甚至锐器。

    另外一个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太史慈家眷居住地的看守,以防有人企图营救他们。如有必要,在仪式开始前三天,停止对里面的人提供食物,让他们已古法为太史慈守孝。

    当然,还有许多葬礼的细节,黄忠也不是很清楚,需要回去问专门的负责人,再做更详细的安排。总之,这几天建昌城内所有“公务员”的工作重心都在这场葬礼上。

    徐庶回去后,根据黄忠提供的四城门登记的明确表示来参加葬礼的人员名单中,摘取了一些与他熟识或他认识的士人名单,交到了寇严的手中。

    寇严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笑着对老师说:“咦,庞师兄也来了,他没有去拜访老师您么?”“没有,我也是整理名单的时候,看到了他的名字。”“嗯……如此看来,弟子得以长沙太守的身份下帖子,才请得动师兄了。”

    “官场与别处不同,士元(庞统字)会回避我,也在情理之中。”徐庶叹道。“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也说不定。”寇严目光一闪:“我只是想见见他们,初见时,我是寇氏无名小辈,再见时我已是长沙太守。没有其他的意思。”

    徐庶点头,并改了自称:“属下明白。”这一次,寇严没有再阻止他,而是怅然地叹了一口气:“太史慈的老根基在江东,这名单上没有的人,是不愿留下姓名呢?还是小吏识浅,不予记录呢?”

    徐庶愣,一时间不知道怎么接茬。难不成寇严还指望她能请江东人士进她的太守府吃饭吗?这怎么可能?

    不过,寇严似乎是在自言自语,没得到回应也不在意,嘀咕了一会儿就回过神来:“老师辛苦了,将名单留下,一会儿我就按照这名单,亲自写请帖,您先回去休息吧。”

    徐庶离开,寇严松了一口气,刚才那一刹那,她的确是想多了。江东的人来,不请她吃刀子,算他们保持克制,又怎么可能进她的府邸,吃她的酒席?

    不过,徐庶的话还是提醒了她,士人与百姓不同,他们清高惯了,如司马徽这样的,宁愿做个教习先生,也不愿入仕为官的多了去了。现在,她做了长沙太守,师兄妹这个由头,对这部分人,却是不好用了。

    也不知道这些请柬送出去,最终来的会有几个?罢了,原本自己就不奢望许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之后,结束手头上的工作,请柬写完之后立刻差人送出去。自己则平心静气,等待罗葬仪式正式开始。

    话说,建昌城内,有一个人从太史慈离开建昌驻扎海昏的时候就一直在城内,就连周瑜到建昌补充军队和补给,都不知道这个人居然在城内。

    这个人,名叫孙绍,时年九岁。别看他人小,他的来头可不小。他是吴主孙权的侄儿,小霸王孙策的独子。孙策死后,唯恐主少国移,没有将位子传给孙绍,而是采取了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奉命成为吴主,奉养长嫂与侄儿。孙绍年幼失父,与大乔寄居在祖母吴氏府中。吴氏怜他,对他百般宠爱,超过了其他孙儿,孙权便以此为由将他母子二人软禁在吴县,除了侍奉祖母,不允许接触其他人,去其他地方。

    孙绍不懂其中厉害,其母大乔却心知肚明。知道是孙权忌惮孙绍的存在,生怕他长大之后要来夺权。故而限制儿子的人身自由。大乔因此忧心不已,生怕儿子在吴县呆久了,孙权随时随地都能把他害了。

    因此,她一直都在想办法把孙绍送出吴县,她这辈子算是完了,要替孙策守寡,但儿子还小,只要有一丝机会,她就不会放弃。

    这一次,机会来了。周瑜攻江夏,久攻不下,兵源粮草折损很大,孙权为了坚持这场战争,不得已,亲自去豫章找自己的叔父孙静募兵去了。孙权不在,大乔就托自己的心腹乳母和她的丈夫,带着孙绍偷偷出了吴县。

    大乔哄骗儿子说,外面花花世界,你一定要去见识一下。为了不让叔叔孙权知道,你得改名换姓。等以后回来了再改回原名。

    孙绍听娘的话,暂时跟了乳娘姓钱,出了吴县,投奔太史慈来了。原本大乔打算将儿子托给自己的妹妹小乔,奈何周瑜是站在孙权这一边的,是孙权信任的人,想来想去只有忠肝义胆的太史慈最合适保护孙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