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志举办了军训班,自己培养军事干部。

    这时,汪顺和侯远生来找于文志。

    这一段时间,皖东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汪顺和侯远生都是身兼多职,累得要死。

    二人这么忙却一起来找于文志,这很是稀奇。

    于文志就问:“侯县长,汪县长,你们怎么来了?”

    侯远生就说:“于长官,现在根据地大了,我们要干的事情太多,一天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再这样干下去,我这把老骨头怕是要散架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汪顺也说:“于长官,真的是忙不过来了,我一个人兼了几个县的县长,事情一大堆,根本干不过来,这样下去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一听二人这话,于文志才明白二人的来意。

    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两个人原来在来安,一个是正县长,一个是副县长,配合的不错,后来打下了全椒等地,他们就一个人兼了几个县的县长。

    汪顺还好点,侯远生这么大年纪了,再这么干下去真容易累死。

    于文志就说:“你们说的很有道理,但现在根据地缺少地方干部,你们能不能推荐一些人到各县任职?”

    “这个,老朽倒有一些人选。”

    侯远生就说了几个人,大多是当地的乡绅,不家一个是前清的举人,在地方的威望很高。

    汪顺同样推荐了几个人。

    于文志一琢磨,就算这几个人全都启用也忙不过来,毕竟皖东这么大,光靠这几个人治理哪能成?

    这地方治理是一件大事,如果处理不好事情,很可能激起民变,动摇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根本。

    想到这儿,于文志就琢磨,是要想个办法招揽一些治理地方的人才。

    于文志想了想,心中有了主意。

    这一段时间,从各地来到皖东抗日根据地不少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就是治理地方很好的人才啊。

    当然,不能将这些人直接都任命为治理地方的干部,这样就会让一些没有能力的人混水摸鱼,不利于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