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不该用“不堪一击”这个词来形容苏联红军,但勃劳希契元帅还是用了。这让希特勒觉得勃劳希契本人完全支持对苏开战,于是希特勒接连点头。
在旁边的帝国元帅戈林倒是不喜欢勃劳希契的态度,因为勃劳希契好像对于如何使用德国空军有自己的看法。戈林是将德国空军视为自己的地盘,即便是勃劳希契是在称赞德国空军相较苏联空军的优势,戈林心里面依旧不快。
希特勒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继续询问勃劳希契对于进攻苏联的看法。勃劳希契继续介绍着陆军的观点。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分为:
北方集团军群目标:在1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苏联中西部(今白俄罗斯)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
中央集团军群目标:在16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总兵力为51个师:
南方集团军群目标:在14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63个师。
现在已经是1942年,德军在加强,苏军的加强程度在德军之上。以空军为例,德军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准备动用4000架战斗机投入战争。现在德军经过20个月的准备,能动用的战斗机数量也只有11000架。勃劳希契元帅说的5万飞行员倒是有的,但是德国战斗机只有27000架,而且有一部分还是准备退役的战斗机。
这不仅是因为德军在提升自己的装备,包括研发空战能力更强的战斗机,以及研发喷气式战斗机,导致德军旧有生产线并没有继续生产,而是转而生产其他飞机。
还有个原因是德军内部对于是否建设战略空军有很大分歧。空军战略作战行动目标通常包括突击敌战场后方的政治经济中心、重兵集团、战略基地、交通枢纽等。空军战略作战行动由空军独立或与其他军种航空兵联合组织,目的是打击对方战略目标,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是一种战略性的作战,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重型轰炸机(战略轰炸机),执行任务的兵力通常称为战略力量。
中美两国在空军研发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都装备了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这些重型轰炸机可以携带10吨的炸弹对于3000公里外的目标进行轰炸。德国虽然也想拥有战略空军,但是德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领土面积也不狭长,航程上千公里的客机就能完全满足德国的需求。航程超过3000公里的飞机在德国国内已经没有需求,必须得跑国际航线才能获利。
德国在大萧条后根本没有能力加入到国际航向的竞争,同时国内也完全没有需求。希特勒是靠国家接管飞机企业,强行给订单的模式才逼迫德国航空企业投资战斗机研发。到现在为止,德国也只能生产他能用得到的战术型飞机,也就是航程不超过2000公里的战斗机。
反观中国与美国,都是国土广袤,有着极大需求。而且中国与苏联的经贸关系很大,与法国还有长达10年的良好合作,不仅国内需要航程达到5000公里的大航程民航客机,跑国境线也需要大航程民航客机,在十几年中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也有巨大的国内与国际的需求,加上工业先进,在这个领域实力强大。
德国是在西欧战役结束后才开始尝试着搞长航程大飞机,时间上完全来不及。而且这么短期的研究也已经占用了大量德国工程师。导致了德国在螺旋桨战斗机的研发上进度落后。
希特勒对此非常清楚,他倒是没有去提问勃劳希契,而是转向戈林,“戈林,空军什么时候能够装备5万架战斗机?”
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是德国著名飞行员,空军是他的专业领域。便是感受到了希特勒的期待,戈林也没有屈服。他果断答道:“元首,如果想拥有全面压倒苏联的空军,我们需要至少到1943年初。现在苏联每年能够生产3万架战斗机,即便苏联的机型十分落后,但是数量足够大。我军在战争中会遇到大量苏联空军的袭击。”
希特勒听明白了戈林的意思,那就是战争最好在1943年年初后开始。不要现在就打。如果现在开打,就不用指望能够获得空中力量的优势。
德军在西欧战役中的胜利,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德国的战术空军夺取了制空权,可以对法国的前线与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法军无力抵抗来自空中的攻击,最终败下阵来。
但希特勒已经不准备再等下去了,如果继续等下去,苏联的军事装备只怕就要取得巨大优势,德国将彻底失去进攻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现阶段德国如果对苏联开战,美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不得不支持德国。一旦美苏两国真正达成妥协,美国完全有可能与中国媾和,以换取美苏在欧洲的特权。
既然不能再等,希特勒继续问道:“戈林,现阶段的德国空军能否获得优势?”
在旁边的帝国元帅戈林倒是不喜欢勃劳希契的态度,因为勃劳希契好像对于如何使用德国空军有自己的看法。戈林是将德国空军视为自己的地盘,即便是勃劳希契是在称赞德国空军相较苏联空军的优势,戈林心里面依旧不快。
希特勒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继续询问勃劳希契对于进攻苏联的看法。勃劳希契继续介绍着陆军的观点。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分为:
北方集团军群目标:在1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苏联中西部(今白俄罗斯)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
中央集团军群目标:在16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总兵力为51个师:
南方集团军群目标:在14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63个师。
现在已经是1942年,德军在加强,苏军的加强程度在德军之上。以空军为例,德军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准备动用4000架战斗机投入战争。现在德军经过20个月的准备,能动用的战斗机数量也只有11000架。勃劳希契元帅说的5万飞行员倒是有的,但是德国战斗机只有27000架,而且有一部分还是准备退役的战斗机。
这不仅是因为德军在提升自己的装备,包括研发空战能力更强的战斗机,以及研发喷气式战斗机,导致德军旧有生产线并没有继续生产,而是转而生产其他飞机。
还有个原因是德军内部对于是否建设战略空军有很大分歧。空军战略作战行动目标通常包括突击敌战场后方的政治经济中心、重兵集团、战略基地、交通枢纽等。空军战略作战行动由空军独立或与其他军种航空兵联合组织,目的是打击对方战略目标,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是一种战略性的作战,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重型轰炸机(战略轰炸机),执行任务的兵力通常称为战略力量。
中美两国在空军研发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都装备了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这些重型轰炸机可以携带10吨的炸弹对于3000公里外的目标进行轰炸。德国虽然也想拥有战略空军,但是德国只是一个中等国家,领土面积也不狭长,航程上千公里的客机就能完全满足德国的需求。航程超过3000公里的飞机在德国国内已经没有需求,必须得跑国际航线才能获利。
德国在大萧条后根本没有能力加入到国际航向的竞争,同时国内也完全没有需求。希特勒是靠国家接管飞机企业,强行给订单的模式才逼迫德国航空企业投资战斗机研发。到现在为止,德国也只能生产他能用得到的战术型飞机,也就是航程不超过2000公里的战斗机。
反观中国与美国,都是国土广袤,有着极大需求。而且中国与苏联的经贸关系很大,与法国还有长达10年的良好合作,不仅国内需要航程达到5000公里的大航程民航客机,跑国境线也需要大航程民航客机,在十几年中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
美国也有巨大的国内与国际的需求,加上工业先进,在这个领域实力强大。
德国是在西欧战役结束后才开始尝试着搞长航程大飞机,时间上完全来不及。而且这么短期的研究也已经占用了大量德国工程师。导致了德国在螺旋桨战斗机的研发上进度落后。
希特勒对此非常清楚,他倒是没有去提问勃劳希契,而是转向戈林,“戈林,空军什么时候能够装备5万架战斗机?”
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是德国著名飞行员,空军是他的专业领域。便是感受到了希特勒的期待,戈林也没有屈服。他果断答道:“元首,如果想拥有全面压倒苏联的空军,我们需要至少到1943年初。现在苏联每年能够生产3万架战斗机,即便苏联的机型十分落后,但是数量足够大。我军在战争中会遇到大量苏联空军的袭击。”
希特勒听明白了戈林的意思,那就是战争最好在1943年年初后开始。不要现在就打。如果现在开打,就不用指望能够获得空中力量的优势。
德军在西欧战役中的胜利,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德国的战术空军夺取了制空权,可以对法国的前线与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法军无力抵抗来自空中的攻击,最终败下阵来。
但希特勒已经不准备再等下去了,如果继续等下去,苏联的军事装备只怕就要取得巨大优势,德国将彻底失去进攻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现阶段德国如果对苏联开战,美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不得不支持德国。一旦美苏两国真正达成妥协,美国完全有可能与中国媾和,以换取美苏在欧洲的特权。
既然不能再等,希特勒继续问道:“戈林,现阶段的德国空军能否获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