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隔上一些时日就打着汇报军务的幌子跑回来看看大儿子,再看看另外的一儿一女。父子之间的感情总是很深沉,以前黄叙命不久矣,黄忠哭天抹泪,愁眉苦脸,现在知道能够多活十余年,一下就差了很多意思……
王大将军的命令既出,将军府内先忙碌起来。
郭嘉传达命令,有小吏到督军府通报,随后督军府做了一番安排,再派几路信使出去传信。这是一个正常的办事流程,同时其中还牵扯了各种的人员变动,还有大量的工作。人员的调动需要在军籍之中注明,新成立的神武卫需要建档,如此等等。
这一次抽调了黄忠麾下人马,自然要给补上。这是王言早都准备好的,在过去的时间中,幽州二十岁以上的男丁就经历了一场选拔,谁行谁不行都有数,直接把他们补上去就是,也算是扩军了。
开始的时候,这些新兵的战斗力肯定不足,但黄忠麾下还有三千多老兵,由老兵挟着,想没战斗力都不行。
这一次也是应了之前王言想的,辽东不堪重负,不能继续征兵。在春耕之后,现行军队中年满三十二的士兵退役归乡,补缺的便是幽州男丁。
如此一点点的,减少辽东的征兵比例,增加幽州以及草原鲜卑人的兵员,既能恢复辽东生力,同时还能借着军队这个强大的熔炉,糅合地域、种族之间的差异,加速融合的过程。
在军队里呆过的鲜卑人,回去之后绝对是大将军的拥护者,这样的人多了,再加上互相之间的通婚,有那么三代人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前线换防的空档,给袁绍八个胆子,现在这时候也绝对不敢往这边打。事实上双方的边界十分安宁,军队都在那边屯田种地呢,只不过是袁绍按照这边设的关卡,相对应的也跟着设了一个,怼着脸防守。
百姓绝对是一个不放,事实上袁绍那边的百姓都南迁了十多里,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王言这边的实际情况。平日里只有商队往来,这是之前就约定的条约。王言靠着行商繁荣贸易,袁绍自己也要靠着行商赚钱。铁不说,盐也是稀罕物。如今整个大汉,就只有王言这边生产细盐。
另外一方面,其他家族的商队也要北上行商,辽东好东西多,药材、皮货、玻璃、细盐、文房四宝、琉璃造物等等,这都是硬通货,需求量相当大。另外还有重要的文化、思想交流的文昌报,那上面每日都是刀光剑影,自创刊开始,骂战就没停过,大汉文化人都等着看呢。
袁绍也不敢犯众怒封锁这些商队,再说他也需要贸易东西,所以虽然双方相据,剑拔弩张,整体来说还是很稳定的。
甚至察觉到这边的兵力调动,袁绍还来信问了一下,这是左思右想,不明白王言要干什么,所以很直接的来封信。言语中当然相当客气,好像之前王言把信转送韩馥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主要就是袁绍现在害怕,他们都很清楚,王言不打他们不是打不过,是暂时粮秣不足,支撑不了,这才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所以现在知道兵力调动,当然紧张。
袁绍实在问,王言实在答,言说他任命了雁门太守。
这么一说,袁绍就明白了,心下放松,却也紧张,那就跟王言没关系了,他还是一心的准备着秋收,粮食才是大事。
说到底,限制他征伐天下的,不是紧缺文臣武将,而是粮食。即便大家粮食都足够,他仍旧可以领兵绕地球打一圈。
如同先前的辽东一般,这一年幽州百姓的收成,除了交上去的那个一,剩下的人家是绝对不会卖粮食的。就是靠着之前公共建设的那么一点儿钱,购买基本的生活所需,除此外,绝对不会多消费。一样的淳朴,就是攒。
这是缺乏安全感,饿怕了穷怕了的表现,别说这辈子,往上倒腾四百年他们也没感受过这样的日子。种地十税一,没有别的税项,想都不敢想。
王言是很理解的,毕竟在辽东有过先例,到明年他们就该开始少量的往外放粮食了,到了后年,家里的粮垛就开始一年一腾换。
真正的说起来,现在他治下的百姓仍旧没有吃饱饭,只能说保证不饿。这是辽东百姓的待遇,那边还是有辅食的,油盐不差,多少都能补充一些,但是仍旧不敢放开了吃喝。能收上来粮食,正是因为他们摆脱了饥饿,不再是以前的那副样子,也知道自己根据自家的情况,来调换平衡一些东西。
王大将军的命令既出,将军府内先忙碌起来。
郭嘉传达命令,有小吏到督军府通报,随后督军府做了一番安排,再派几路信使出去传信。这是一个正常的办事流程,同时其中还牵扯了各种的人员变动,还有大量的工作。人员的调动需要在军籍之中注明,新成立的神武卫需要建档,如此等等。
这一次抽调了黄忠麾下人马,自然要给补上。这是王言早都准备好的,在过去的时间中,幽州二十岁以上的男丁就经历了一场选拔,谁行谁不行都有数,直接把他们补上去就是,也算是扩军了。
开始的时候,这些新兵的战斗力肯定不足,但黄忠麾下还有三千多老兵,由老兵挟着,想没战斗力都不行。
这一次也是应了之前王言想的,辽东不堪重负,不能继续征兵。在春耕之后,现行军队中年满三十二的士兵退役归乡,补缺的便是幽州男丁。
如此一点点的,减少辽东的征兵比例,增加幽州以及草原鲜卑人的兵员,既能恢复辽东生力,同时还能借着军队这个强大的熔炉,糅合地域、种族之间的差异,加速融合的过程。
在军队里呆过的鲜卑人,回去之后绝对是大将军的拥护者,这样的人多了,再加上互相之间的通婚,有那么三代人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前线换防的空档,给袁绍八个胆子,现在这时候也绝对不敢往这边打。事实上双方的边界十分安宁,军队都在那边屯田种地呢,只不过是袁绍按照这边设的关卡,相对应的也跟着设了一个,怼着脸防守。
百姓绝对是一个不放,事实上袁绍那边的百姓都南迁了十多里,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王言这边的实际情况。平日里只有商队往来,这是之前就约定的条约。王言靠着行商繁荣贸易,袁绍自己也要靠着行商赚钱。铁不说,盐也是稀罕物。如今整个大汉,就只有王言这边生产细盐。
另外一方面,其他家族的商队也要北上行商,辽东好东西多,药材、皮货、玻璃、细盐、文房四宝、琉璃造物等等,这都是硬通货,需求量相当大。另外还有重要的文化、思想交流的文昌报,那上面每日都是刀光剑影,自创刊开始,骂战就没停过,大汉文化人都等着看呢。
袁绍也不敢犯众怒封锁这些商队,再说他也需要贸易东西,所以虽然双方相据,剑拔弩张,整体来说还是很稳定的。
甚至察觉到这边的兵力调动,袁绍还来信问了一下,这是左思右想,不明白王言要干什么,所以很直接的来封信。言语中当然相当客气,好像之前王言把信转送韩馥的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主要就是袁绍现在害怕,他们都很清楚,王言不打他们不是打不过,是暂时粮秣不足,支撑不了,这才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所以现在知道兵力调动,当然紧张。
袁绍实在问,王言实在答,言说他任命了雁门太守。
这么一说,袁绍就明白了,心下放松,却也紧张,那就跟王言没关系了,他还是一心的准备着秋收,粮食才是大事。
说到底,限制他征伐天下的,不是紧缺文臣武将,而是粮食。即便大家粮食都足够,他仍旧可以领兵绕地球打一圈。
如同先前的辽东一般,这一年幽州百姓的收成,除了交上去的那个一,剩下的人家是绝对不会卖粮食的。就是靠着之前公共建设的那么一点儿钱,购买基本的生活所需,除此外,绝对不会多消费。一样的淳朴,就是攒。
这是缺乏安全感,饿怕了穷怕了的表现,别说这辈子,往上倒腾四百年他们也没感受过这样的日子。种地十税一,没有别的税项,想都不敢想。
王言是很理解的,毕竟在辽东有过先例,到明年他们就该开始少量的往外放粮食了,到了后年,家里的粮垛就开始一年一腾换。
真正的说起来,现在他治下的百姓仍旧没有吃饱饭,只能说保证不饿。这是辽东百姓的待遇,那边还是有辅食的,油盐不差,多少都能补充一些,但是仍旧不敢放开了吃喝。能收上来粮食,正是因为他们摆脱了饥饿,不再是以前的那副样子,也知道自己根据自家的情况,来调换平衡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