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王总制在广东收了不少水战的人才,怎么偏偏让我们来管这水营?”刘希尧这段时间虽然干得起劲,但还是有些疑惑。
闯军新建了洞庭湖水营,水营果毅将军由袁宗第兼任,全营分为左右两标,左标威武将军为刘希尧,右标威武将军为蔺养成,刘文秀任参谋。水师造船厂设在岳州,由潘独鳌督办。
水营士兵中北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和湖广本地人,即便刘希尧和蔺养成在闯军中资望很浅,也一样掌控得住。
刘文秀说:“广东也是要建水师的,而且海上与内河作战不是一回事,两者并不完全互通。”
外海决战时,巨舰大炮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是在水文条件复杂的内河、河口、近海,更重要的是机动性。在长江和洞庭湖中不能纯用帆船,桨划动力也很重要,而且大型炮船必须有灵活机动的小船来掩护。
在船只制造上,闯军放弃了明朝旧有的“料”的计算方式,改用排水量来计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度量衡问题。
王瑾为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决定还是采用能够和大约翰的图纸对接的度量衡。他仔细研究了大约翰的图纸,发现这个强迫症果然没有用英制单位,他规定的一磅是五百克,他对一克的定义即一立方厘米的水的重量。
而大约翰是如何在这个时代得出厘米的概念的,王瑾就无从得知了。是用秒摆?还是靠测算子午线长度?反正不是靠光速就对了。王瑾在这方面很不擅长,只好置之不理。他用在广州找到的尺比对大约翰的图纸,发现广东这边使用的一尺大约是大约翰规定的三十厘米到三十五厘米之间,明末的度量衡实在是混乱,商家偷工减料,官府又不怎么管,导致了大家对于度量衡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模糊印象。
王瑾在传统度量衡和大约翰的图纸之间做了折中,规定一米的三分之一为一尺,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一百五十丈为一里。面积单位还采用亩和顷,两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容积单位以一立方分米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在重量上,王瑾还是保持十六两一斤这个大家都已经习惯的办法,以六百克为一斤,一百斤为一担。
跟着度量衡改变的还有税收方式。明朝收税、收租征收稻谷使用的是石、斗这样的容积单位,因此可以施展淋尖踢斛、大斗进小斗出之类的把戏,现在改用重量单位担,就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当然,大家还是会推陈出新开发出新的贪污手段。
在货币上,由广东开始试行银圆。因为已经有了大量输入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铸造的八里亚尔银圆的基础,所以王瑾还是把一银圆的重量定为七钱二分。分成一元、五角、两角、一角四种面值,成色分别为九银一铜、八银二铜、七银三铜和六银四铜。
至于铜币,因为铜是战略物资,闯军现在控制的铜矿有限,暂时不做相关规定,明朝的铜钱以及各种私铸的辅币仍可使用。
其实就连银圆,也只是试行,并不强制流通,先铸造一小部分,用于给士兵发饷,将士兵的军饷提升到每月一元五角。口粮待遇也变成以斤为单位,士兵口粮为每个月五十斤,家属口粮为每月二十斤。
在船只制造方面,以容积单位石来计算船只在淡水中的排水量。洞庭水师的战船分为三种,主力战船是两千五百石炮船,装备八门三磅炮,四门六磅炮,这样的火力在长江上堪称无敌。
次一等的船是由珠江口的海贼们使用的蜈蚣船改进而来的,这种船因为使用桨划动力,伸出船桨的样子形如蜈蚣而得名。排水量七百五十石,船头有一门六磅炮,另装备两门三磅炮。
最后是用于控制江面的小船,排水量二百五十石,只有一门三磅炮,接舷战才是他们的主要战斗方式。
水营的一个标装备四艘炮船、九艘蜈蚣船、三十艘小船。也就是说,整个水营一共有三百六十门炮。一旦正式成军,明军用强征民船临时拼凑起来的长江水师只有被碾压的份。
然而,明军之所以没这么组织水师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没钱。闯军也是一样,如此昂贵的一支水师,怎么可能说建就建。
王瑾在广东发了抄家财之后,立刻着手布置洞庭湖水师的建设。但几个月下来,也是成果寥寥,船还在造,炮还在铸,究竟什么时候能到位谁也没个说法。好在军饷是按时拨发了,刚入伍的新兵每月一元,一年后涨到一元五角,口粮新兵老兵都一样。所以刘希尧和蔺养成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操练士兵,已经把这些人训练得有一些纪律性了。
闯军将领中没有一个懂水战的,王瑾也只是了解过一点另一时空太平军和湘军水师在长江上作战的经验。刘希尧和蔺养成过去在长江上当过私商,和水盗打过仗,再加上一些投降的明军和被闯军收编的水盗,还有从广东调来的从渔民、海贼、水师官兵中招募的兵员,总算是把蜈蚣船和小船的作战方法研究明白了。至于那占了无数预算的八艘炮船,现在还没开始造呢,也没人知道该怎么用。
闯军新建了洞庭湖水营,水营果毅将军由袁宗第兼任,全营分为左右两标,左标威武将军为刘希尧,右标威武将军为蔺养成,刘文秀任参谋。水师造船厂设在岳州,由潘独鳌督办。
水营士兵中北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和湖广本地人,即便刘希尧和蔺养成在闯军中资望很浅,也一样掌控得住。
刘文秀说:“广东也是要建水师的,而且海上与内河作战不是一回事,两者并不完全互通。”
外海决战时,巨舰大炮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是在水文条件复杂的内河、河口、近海,更重要的是机动性。在长江和洞庭湖中不能纯用帆船,桨划动力也很重要,而且大型炮船必须有灵活机动的小船来掩护。
在船只制造上,闯军放弃了明朝旧有的“料”的计算方式,改用排水量来计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度量衡问题。
王瑾为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合,决定还是采用能够和大约翰的图纸对接的度量衡。他仔细研究了大约翰的图纸,发现这个强迫症果然没有用英制单位,他规定的一磅是五百克,他对一克的定义即一立方厘米的水的重量。
而大约翰是如何在这个时代得出厘米的概念的,王瑾就无从得知了。是用秒摆?还是靠测算子午线长度?反正不是靠光速就对了。王瑾在这方面很不擅长,只好置之不理。他用在广州找到的尺比对大约翰的图纸,发现广东这边使用的一尺大约是大约翰规定的三十厘米到三十五厘米之间,明末的度量衡实在是混乱,商家偷工减料,官府又不怎么管,导致了大家对于度量衡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模糊印象。
王瑾在传统度量衡和大约翰的图纸之间做了折中,规定一米的三分之一为一尺,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一百五十丈为一里。面积单位还采用亩和顷,两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容积单位以一立方分米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在重量上,王瑾还是保持十六两一斤这个大家都已经习惯的办法,以六百克为一斤,一百斤为一担。
跟着度量衡改变的还有税收方式。明朝收税、收租征收稻谷使用的是石、斗这样的容积单位,因此可以施展淋尖踢斛、大斗进小斗出之类的把戏,现在改用重量单位担,就避免了这样的问题。当然,大家还是会推陈出新开发出新的贪污手段。
在货币上,由广东开始试行银圆。因为已经有了大量输入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铸造的八里亚尔银圆的基础,所以王瑾还是把一银圆的重量定为七钱二分。分成一元、五角、两角、一角四种面值,成色分别为九银一铜、八银二铜、七银三铜和六银四铜。
至于铜币,因为铜是战略物资,闯军现在控制的铜矿有限,暂时不做相关规定,明朝的铜钱以及各种私铸的辅币仍可使用。
其实就连银圆,也只是试行,并不强制流通,先铸造一小部分,用于给士兵发饷,将士兵的军饷提升到每月一元五角。口粮待遇也变成以斤为单位,士兵口粮为每个月五十斤,家属口粮为每月二十斤。
在船只制造方面,以容积单位石来计算船只在淡水中的排水量。洞庭水师的战船分为三种,主力战船是两千五百石炮船,装备八门三磅炮,四门六磅炮,这样的火力在长江上堪称无敌。
次一等的船是由珠江口的海贼们使用的蜈蚣船改进而来的,这种船因为使用桨划动力,伸出船桨的样子形如蜈蚣而得名。排水量七百五十石,船头有一门六磅炮,另装备两门三磅炮。
最后是用于控制江面的小船,排水量二百五十石,只有一门三磅炮,接舷战才是他们的主要战斗方式。
水营的一个标装备四艘炮船、九艘蜈蚣船、三十艘小船。也就是说,整个水营一共有三百六十门炮。一旦正式成军,明军用强征民船临时拼凑起来的长江水师只有被碾压的份。
然而,明军之所以没这么组织水师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没钱。闯军也是一样,如此昂贵的一支水师,怎么可能说建就建。
王瑾在广东发了抄家财之后,立刻着手布置洞庭湖水师的建设。但几个月下来,也是成果寥寥,船还在造,炮还在铸,究竟什么时候能到位谁也没个说法。好在军饷是按时拨发了,刚入伍的新兵每月一元,一年后涨到一元五角,口粮新兵老兵都一样。所以刘希尧和蔺养成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操练士兵,已经把这些人训练得有一些纪律性了。
闯军将领中没有一个懂水战的,王瑾也只是了解过一点另一时空太平军和湘军水师在长江上作战的经验。刘希尧和蔺养成过去在长江上当过私商,和水盗打过仗,再加上一些投降的明军和被闯军收编的水盗,还有从广东调来的从渔民、海贼、水师官兵中招募的兵员,总算是把蜈蚣船和小船的作战方法研究明白了。至于那占了无数预算的八艘炮船,现在还没开始造呢,也没人知道该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