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生活在辽东的汉族辽民,处于地域辽阔的边疆少数民族大氛围中,受到塞外各族的文化以及边地卫所制军事化生活的影响,多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交融在一起,使东北汉族辽民,形成了边疆汉族居民豪爽、粗犷的性格,很多便民性悍善骑射。
生活在辽东地区的汉族辽民,主要聚居于辽东都司,多是以军户和流人为主体。按照明末的说法,“华人十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真野人十三”,属于多民族杂居地带。
而东北汉族和内地汉族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然与边疆民族却有了更多的沟通点。“辽人”生活于东北边疆地区。内地汉族人称其为“辽人”,不无歧视之意,主要因为边疆较内地荒凉、气候寒冷、文化落后、民风强悍。
从明中叶以后,在辽东地区先后有三大股辽军势力,一是李成梁系统的辽军,二是祖大寿系统的关宁辽军,三是毛文龙系统的东江岛兵。
明朝末年,辽军是明军主力部队之一。当后金起兵反明、八旗兵攻克辽沈,李成梁系统的“辽军”实际上已经瓦解。崇祯二年,辽督袁崇焕计杀毛文龙,造成岛内人心涣散,海上抗金事业受到严重损害。
远东公司的强势插入,不但完全接收了东江镇的军民,还把历史上投降满清的东江三矿徒送到了南越占城国。所以如今辽东只剩下祖大寿系统的关宁军,“关”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当年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籍辽人以复辽,辽民不断应募入伍,在抗御后金军的袭扰、与蒙古各部周旋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关宁辽军”。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首次袭扰京畿的军事行动中,袁崇焕被杀,赵率教、满桂先后战殁。祖大寿成为“关宁辽军”的首领人物,组成以祖大弼、祖可法、祖泽润等“祖家将”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这支军队的主体是塞上健儿。他们长期生活于边疆地区。不仅是生活习俗,战斗力也强,内部比较团结,普遍具有对首领的效忠意识。随着祖大寿地位的显赫,“祖家军”的实力也日益膨胀,祖大寿身边聚集了一批谋士良将,很引世人瞩目。也引起了皇太极的重视。
天聪五年,皇太极重兵围困大凌河,祖大寿与其主力部队适在城中。皇太极之所以下大决心久困凌河城,用他自己的话说:“明人善射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也。夫明国之劲兵,尽困此城,他处援兵,无足为虑。”
大凌河之战结束后,祖大寿和祖可法、祖泽润约40名副将、参将、游击以及残余军民人等12000余人,投降了皇太极。历史上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言,说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其实祖大寿一回锦州城就组织防御。继续带领关宁军抗击清军。
可是因为远东的存在,皇太极并没有同意祖大寿的建议,而是把他和一万多关宁军都带了回去。虽然祖大寿非常想回宁锦,但是他被扬古力看得死死的,一直未能成行。
更苦逼的是,远东军攻打辽东的时候。他也率领一万多关宁军随扬古力南下驰援沈阳,没想到钻进了远东布置的口袋里。被远东密集的炮火炸死在乱军之中。一万多关宁铁骑也仅剩下几千人。
因为祖大寿和祖家诸将投降东虏,锦州的关宁军由吴襄父子暂领。后来传出祖大寿死于乱军之中。吴氏父子也渐渐的成为了关宁军的新一代核心。
大凌河西部沿岸,大批的辽民被一帮明军押送到河岸处聚集,辽民们扶老携幼,到处都是凄惨的哭喊声。明军骑兵不时就挥鞭抽打辽民,大声喝骂他们。
吴襄父子坐在战马上,目光复杂的看着大凌河的对岸。上次吴襄和范文程进行了一番交流,双方都有进行交易的意向。范文程回到沈阳就向公司汇报了这个情况,公司非常重视,派出了一个情报小组在锦州和吴襄见了面。
这一次吴襄带着万余辽民前来,就是为了和远东进行第一次交易,而这万余辽民,绝大部分都是投降后金的那些关宁军的家眷,吴襄这么做也是不想让那些关宁军回到锦州。毕竟这些和祖大寿参加大凌河之战的关宁军,都是祖家的嫡系。
为了巩固他在关宁军的地位,吴襄就把这些关宁军的家眷,作为第一批同远东交易的人口。
吴三桂看着大凌河对岸,转过头对吴襄说道:“爹,我总觉得远东早晚会入关,以远东的实力,我们肯定是守不住宁锦和山海关,连大明倾举国之力,也未必能挡得住远东。咱们是不是也该为手下的弟兄们找一条退路了,反正不能投远东那帮家伙,若是投了远东,他们必会吞了我们的军权。”
吴襄苦笑道:“孩子啊,远东的兵威你也不是没见过,大明哪能扛得住啊。你以为我和远东做买卖,是为了图那点儿银子吗,我是为了给咱爷俩留条后路。咱爷俩真要被逼到了山穷水尽,就只能投奔远东了,没了兵权至少也能做一辈子富家翁啊。”
“爹,如今我们手里握着一万多关宁铁骑,天下这么大,到哪里都能吃得开。何必要看着远东那帮人的脸色过日子。”
生活在辽东地区的汉族辽民,主要聚居于辽东都司,多是以军户和流人为主体。按照明末的说法,“华人十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真野人十三”,属于多民族杂居地带。
而东北汉族和内地汉族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然与边疆民族却有了更多的沟通点。“辽人”生活于东北边疆地区。内地汉族人称其为“辽人”,不无歧视之意,主要因为边疆较内地荒凉、气候寒冷、文化落后、民风强悍。
从明中叶以后,在辽东地区先后有三大股辽军势力,一是李成梁系统的辽军,二是祖大寿系统的关宁辽军,三是毛文龙系统的东江岛兵。
明朝末年,辽军是明军主力部队之一。当后金起兵反明、八旗兵攻克辽沈,李成梁系统的“辽军”实际上已经瓦解。崇祯二年,辽督袁崇焕计杀毛文龙,造成岛内人心涣散,海上抗金事业受到严重损害。
远东公司的强势插入,不但完全接收了东江镇的军民,还把历史上投降满清的东江三矿徒送到了南越占城国。所以如今辽东只剩下祖大寿系统的关宁军,“关”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当年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籍辽人以复辽,辽民不断应募入伍,在抗御后金军的袭扰、与蒙古各部周旋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关宁辽军”。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首次袭扰京畿的军事行动中,袁崇焕被杀,赵率教、满桂先后战殁。祖大寿成为“关宁辽军”的首领人物,组成以祖大弼、祖可法、祖泽润等“祖家将”为核心的军事集团。
这支军队的主体是塞上健儿。他们长期生活于边疆地区。不仅是生活习俗,战斗力也强,内部比较团结,普遍具有对首领的效忠意识。随着祖大寿地位的显赫,“祖家军”的实力也日益膨胀,祖大寿身边聚集了一批谋士良将,很引世人瞩目。也引起了皇太极的重视。
天聪五年,皇太极重兵围困大凌河,祖大寿与其主力部队适在城中。皇太极之所以下大决心久困凌河城,用他自己的话说:“明人善射精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也。夫明国之劲兵,尽困此城,他处援兵,无足为虑。”
大凌河之战结束后,祖大寿和祖可法、祖泽润约40名副将、参将、游击以及残余军民人等12000余人,投降了皇太极。历史上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言,说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其实祖大寿一回锦州城就组织防御。继续带领关宁军抗击清军。
可是因为远东的存在,皇太极并没有同意祖大寿的建议,而是把他和一万多关宁军都带了回去。虽然祖大寿非常想回宁锦,但是他被扬古力看得死死的,一直未能成行。
更苦逼的是,远东军攻打辽东的时候。他也率领一万多关宁军随扬古力南下驰援沈阳,没想到钻进了远东布置的口袋里。被远东密集的炮火炸死在乱军之中。一万多关宁铁骑也仅剩下几千人。
因为祖大寿和祖家诸将投降东虏,锦州的关宁军由吴襄父子暂领。后来传出祖大寿死于乱军之中。吴氏父子也渐渐的成为了关宁军的新一代核心。
大凌河西部沿岸,大批的辽民被一帮明军押送到河岸处聚集,辽民们扶老携幼,到处都是凄惨的哭喊声。明军骑兵不时就挥鞭抽打辽民,大声喝骂他们。
吴襄父子坐在战马上,目光复杂的看着大凌河的对岸。上次吴襄和范文程进行了一番交流,双方都有进行交易的意向。范文程回到沈阳就向公司汇报了这个情况,公司非常重视,派出了一个情报小组在锦州和吴襄见了面。
这一次吴襄带着万余辽民前来,就是为了和远东进行第一次交易,而这万余辽民,绝大部分都是投降后金的那些关宁军的家眷,吴襄这么做也是不想让那些关宁军回到锦州。毕竟这些和祖大寿参加大凌河之战的关宁军,都是祖家的嫡系。
为了巩固他在关宁军的地位,吴襄就把这些关宁军的家眷,作为第一批同远东交易的人口。
吴三桂看着大凌河对岸,转过头对吴襄说道:“爹,我总觉得远东早晚会入关,以远东的实力,我们肯定是守不住宁锦和山海关,连大明倾举国之力,也未必能挡得住远东。咱们是不是也该为手下的弟兄们找一条退路了,反正不能投远东那帮家伙,若是投了远东,他们必会吞了我们的军权。”
吴襄苦笑道:“孩子啊,远东的兵威你也不是没见过,大明哪能扛得住啊。你以为我和远东做买卖,是为了图那点儿银子吗,我是为了给咱爷俩留条后路。咱爷俩真要被逼到了山穷水尽,就只能投奔远东了,没了兵权至少也能做一辈子富家翁啊。”
“爹,如今我们手里握着一万多关宁铁骑,天下这么大,到哪里都能吃得开。何必要看着远东那帮人的脸色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