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日,紧张的发射、对接、设备检查陆续完成,最后一批人员抵达,未来空间站进入新阶段。

    全部二十一人和七台智人机器人分成两组,姑且称其为冶金组和炼金组。

    冶金组主要负责开发者一号小行星的拆解、冶炼,以及各种资源的分类重组等作业。

    冶金组使用的设备,都是在死亡权杖入轨后,一点点加入空间站的,产能很烂,一天大概能产出五吨钢,等更熟悉真空加工体系后,或许也会逐渐变成零重力加工系统生产。

    别看产能低到这个程度,一整个系列的成本,甚至超过地面上一个千万吨级冶金企业的全部设备!

    炼金组则使用零重力加工设备,对地面来的部分原料进行小产能的冶炼,然后将它们打包投回地表。

    冶金组的任务更复杂,有很多难题需要天地协同解决,但此时此刻的重点反而是炼金组。

    经过前面几个月的在旧空间站进行的小实验,c国在钠电池方面取得了突破,其中也获得了很多来自西中洲科学系统的帮助。

    获得突破的是一种被土球叫做十六倍体的钠电池触点,前期太空实验证明,这种触点原料只有在零重力环境下生产,才能达到量产所需的良品率要求。

    所谓十六倍体,就是早前对现有锂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对比度,形成的量化体系,意味着能量密度比现在已经开始量产的四倍体、八倍体,还要再翻番。

    普通人不太敏感,不明白十六倍体的意义,实际上这东西单位重量下的能量密度,已经大于同等重量tnt爆炸所释放的能量了!

    如此高密度的能量,意味着在地表、水面、水下载具中使用,可以直接替代传统液态燃料,甚至全电器化后的表现会更好。

    一旦实现十六倍体钠电池的量产,土球基于原油的整个体系都会受到颠覆,未来不需要再把成品油送到各个加油站,直接在加工点就地烧掉发电就能带来更大的整体收益。

    ……当然烧成品油发电这种事,官方是做不出来的,只有私人急着要用电时才舍得花这样的本钱。

    总之除航空航天用的燃料,绝大部分类型的普通燃油都可以退出历史了,一方面能降低石油加工体系的设备复杂度,提高生产安全性,一方面也可以在不增加开采量的前提下,提高石油化工在其他产品类目方向的产出。

    所以炼金组的工作,成了本阶段重点项目。

    除了空间站里的几个人和几台智人机器人,地表上还有跨越国界的四十几个研究机构和企业,超过三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随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十月十五日,炼金组第一次试生产完成。

    一公斤触点合金随太空站垃圾、数据盘,一起打包在一个返回舱里丢回大气层,坠落在c国某自治区航天指定靶点区域。

    一天后,地表反馈回来的数据显示,触点采样良品率为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