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发试卷的还是杜训导,他走到宁修的号舍前顿了一顿,神情极为古怪,似乎隐隐带着不甘、震惊。

    宁修却无暇多想,接过试题便展开来看。

    相对来说《诗经》可供出题的范围要大很多,故而很可能出现一些很生僻的题目。

    譬如江西布政司吉安县的县试上就出过一道《野有蔓草》,像这种自由恋歌式的诗歌在《诗经》中有很多,但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科举考试中。因为这和设立科举的初衷格格不入。

    科举是朝廷设立来取士的。而士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自然是忠君爱国,情情爱爱什么的有何值得称道的地方?

    大宗师仇英显然不是一个创意型的考官,四道题目出的四平八稳,正合宁修的心意。

    这时候就体现出题海战术的优越性了。

    三百首诗看似很多,但在经历过题海熏陶的宁修看来实在不算什么。

    他针对每首诗都作了一篇文章,虽然立意可能和考官出的题目方向相差不少,但总归是能够化用一部分的。

    这就减少了考场上思考的时间,可以让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遣词造句上。

    五经试要作四篇文章,但考试的强度却远远不如四书试,大概就是因为考生多多少少有所准备,能够将腹稿化用一部分。

    而四书试则不然,虽然出题范围就那么小,但要想押中题目是十分难的,更多比拼的是考生的临场发挥。

    故而有得四书试者得科举的说法,四书试只要考的好了,五经试稍稍差些也不会影响大局。

    若是四书试的发挥太差,本经文章作的哪怕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什么用。

    虽然听上去很不公平,但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宁修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考,一切都处于适应阶段,要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好的状态可不容易。故而不管是四书试还是五经试他都全力以赴,尽己所能作出最漂亮的文章。

    在考场上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时辰。宁修将四篇文章全部作好,按照规矩等待监考官来收卷。

    他发现这次他作文的速度比上午要快,在他之前交卷的只有四五人。

    交完卷子后宁修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号舍里面等待。

    这是因为大宗师要在考试结束后训话,他要留下来配合所有考生完成这个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