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张蜀生轻描淡写地将这个最大计划的数字再次上调了30万,两人不禁有些叫苦,毕竟,按照计划,这个第三计划已经是最大的扩军计划了,整个军事预算都将陷入麻烦中,需要提请特别军事预算,才能保证在两年内完成这个扩军整编计划。毕竟,就算扩军,也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第三计划的期限是两年。
“委员长,这样一来,中央的财政负担将非常大。”蒋百里皱眉地说道,其实,他还是倾向于新中国在前期采取保守的防御政策,180万的军事力量,分两年扩军完成,这已经是他犹豫了一周的时间才最终拿主意,写进计划书里给张蜀生看的。
蔡锷也是微微皱眉,180万人的军事力量,按照最笼统的算法,结合人民币的当前购买力,一个工人一个月10元的工资,一名士兵一个月15元的军饷,光军饷开支就需要三个亿人民币。再将训练费用、装备费用等等计算进去,一年的军费开支将达到15个亿,甚至可能更多。以1934年人民币和美元等货币的汇率来看,1人民币约为1.5美元,这个支出还是很吓人的。
这还是和平时期的军事预算,而1932年和1933年,这两年的军事支出,以对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主,解放战争消耗较低,对东北日军的战斗消耗较大,但同样达到了每年30—40个亿的军费支出规模。这还是在动员了非常庞大的民间后勤力量后的数字。
虽然战争进行的很顺利,而且西南家底丰厚,这两年的战争没有因为军费短缺或者后勤不足而失利。但长期来看,一支210万人的军队,确实是一种无形的负担。
而张蜀生也有自己的考虑,中国毕竟底蕴不如西方国家深,预备役制度也不如德国完善。二战爆发后,各国都疯狂扩军,预备役兵员制度瞬间崩塌,大量的新兵只经过短暂训练就投入战场,从而导致了动辄数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人的损失。
这就是新兵训练不足,各国准备不足的结果。如果中国同样只保有几十万人,甚至是一百万人的正规军事力量,那么,战争开始后,中国能够动员的不过是3-400万人,其他的就只能疯狂扩军了。
最终的结果是,中**队将和其他西方国家军队一样,由于只看得到眼前利益,从而最终仓促扩军,将什么都不会的新兵送上前线,让他们被敌人疯狂地射杀。
作为国土同样辽阔的中国,如果只为了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军事延后发展,那未来就将用数百万甚至是上千万人的生命,去填补今天为了经济为节省下来的区区十亿或者二十亿的军费所带来的报应。
只有今天就保持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将来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扩充大规模的军队,基数如果太小,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经济建设肯定是要全面进行的,华夏的复兴是不可阻挡,但同样需要全国上下集体发力,资金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军费的增大,必须找到一个补偿口。
这方面,张蜀生也想好了。
“军费方面的缺口,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决定,将蜀生公司每年的利润上缴由10个亿,增大到20个亿。这足够我们的扩军之用,甚至还能够有多余的钱用于建设预备役部队。”
张蜀生并不是信口开河,在建国后,蜀生公司的实力进一步扩大,虽然政府组建了许多国有企业,但蜀生公司同样依靠近乎苛刻的条款,拿到了许多能源、交通、电力、社会生活方面的国家战略行业经营权,当然,条件就是超高额的利润上缴以及在相应公司划出高额的国家股份。国家需要蜀生公司的巨大财力、先进的社会科技,成熟的技术储备,蜀生公司需要不断扩大,这种新形势的公私合作,也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经济发展形势。
反观同期的gdp,总值不到300亿人民币,只排在美德苏英法等国后面,和英法差别不算大,可以说很小,至少完全超过了意大利,这就是整个半壁中国,西南在15年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毕竟,西南的工业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尤其是在对外贸易上,以汽车、中档电子产品、先进医药、日化用品、服装、高端食品、军火等为代表的先进产品,在世界各国不知不觉中,取得了惊人的利润。而机械行业,新中国只出售西方国家水准的机械,电子行业更是只出售实用型的普通技术产品。
但蜀生公司却要承担20个亿的利润上缴,这种恐怖的利润上缴,在计算了这些相应的垄断性公私合营公司的国有股份价值后,蜀生公司对新中国的贡献,甚至超过同等公司数量的国有企业。
“委员长,这,这……这不太好吧。”
蔡锷惊得有些坐不住了,谁都知道,蜀生公司是委员长的起家公司,委员长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就不说了,蜀生公司对新中国的贡献更是庞大到哪里想象,可以说,没有这个巨无霸一样的蜀生公司,新中国的工业革命,西南时期的工业革命根本无法完成。甚至就算是张蜀生向对待蜀生公司一样,操持这些国家产业,给人给钱给技术,也同样达不到这种赚钱和发展效率。
原因只有一个,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效率的问题,终究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一样的。尤其是在前期,一个庞大的公司,更是会把这些不断摸索着前进的国家企业抛在身后很远。
而如今,委员长却要再次自掏腰包,充当部分军费,这如何说得过去。
“委员长,这样一来,中央的财政负担将非常大。”蒋百里皱眉地说道,其实,他还是倾向于新中国在前期采取保守的防御政策,180万的军事力量,分两年扩军完成,这已经是他犹豫了一周的时间才最终拿主意,写进计划书里给张蜀生看的。
蔡锷也是微微皱眉,180万人的军事力量,按照最笼统的算法,结合人民币的当前购买力,一个工人一个月10元的工资,一名士兵一个月15元的军饷,光军饷开支就需要三个亿人民币。再将训练费用、装备费用等等计算进去,一年的军费开支将达到15个亿,甚至可能更多。以1934年人民币和美元等货币的汇率来看,1人民币约为1.5美元,这个支出还是很吓人的。
这还是和平时期的军事预算,而1932年和1933年,这两年的军事支出,以对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主,解放战争消耗较低,对东北日军的战斗消耗较大,但同样达到了每年30—40个亿的军费支出规模。这还是在动员了非常庞大的民间后勤力量后的数字。
虽然战争进行的很顺利,而且西南家底丰厚,这两年的战争没有因为军费短缺或者后勤不足而失利。但长期来看,一支210万人的军队,确实是一种无形的负担。
而张蜀生也有自己的考虑,中国毕竟底蕴不如西方国家深,预备役制度也不如德国完善。二战爆发后,各国都疯狂扩军,预备役兵员制度瞬间崩塌,大量的新兵只经过短暂训练就投入战场,从而导致了动辄数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人的损失。
这就是新兵训练不足,各国准备不足的结果。如果中国同样只保有几十万人,甚至是一百万人的正规军事力量,那么,战争开始后,中国能够动员的不过是3-400万人,其他的就只能疯狂扩军了。
最终的结果是,中**队将和其他西方国家军队一样,由于只看得到眼前利益,从而最终仓促扩军,将什么都不会的新兵送上前线,让他们被敌人疯狂地射杀。
作为国土同样辽阔的中国,如果只为了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军事延后发展,那未来就将用数百万甚至是上千万人的生命,去填补今天为了经济为节省下来的区区十亿或者二十亿的军费所带来的报应。
只有今天就保持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将来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扩充大规模的军队,基数如果太小,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经济建设肯定是要全面进行的,华夏的复兴是不可阻挡,但同样需要全国上下集体发力,资金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军费的增大,必须找到一个补偿口。
这方面,张蜀生也想好了。
“军费方面的缺口,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决定,将蜀生公司每年的利润上缴由10个亿,增大到20个亿。这足够我们的扩军之用,甚至还能够有多余的钱用于建设预备役部队。”
张蜀生并不是信口开河,在建国后,蜀生公司的实力进一步扩大,虽然政府组建了许多国有企业,但蜀生公司同样依靠近乎苛刻的条款,拿到了许多能源、交通、电力、社会生活方面的国家战略行业经营权,当然,条件就是超高额的利润上缴以及在相应公司划出高额的国家股份。国家需要蜀生公司的巨大财力、先进的社会科技,成熟的技术储备,蜀生公司需要不断扩大,这种新形势的公私合作,也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经济发展形势。
反观同期的gdp,总值不到300亿人民币,只排在美德苏英法等国后面,和英法差别不算大,可以说很小,至少完全超过了意大利,这就是整个半壁中国,西南在15年经济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毕竟,西南的工业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尤其是在对外贸易上,以汽车、中档电子产品、先进医药、日化用品、服装、高端食品、军火等为代表的先进产品,在世界各国不知不觉中,取得了惊人的利润。而机械行业,新中国只出售西方国家水准的机械,电子行业更是只出售实用型的普通技术产品。
但蜀生公司却要承担20个亿的利润上缴,这种恐怖的利润上缴,在计算了这些相应的垄断性公私合营公司的国有股份价值后,蜀生公司对新中国的贡献,甚至超过同等公司数量的国有企业。
“委员长,这,这……这不太好吧。”
蔡锷惊得有些坐不住了,谁都知道,蜀生公司是委员长的起家公司,委员长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就不说了,蜀生公司对新中国的贡献更是庞大到哪里想象,可以说,没有这个巨无霸一样的蜀生公司,新中国的工业革命,西南时期的工业革命根本无法完成。甚至就算是张蜀生向对待蜀生公司一样,操持这些国家产业,给人给钱给技术,也同样达不到这种赚钱和发展效率。
原因只有一个,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效率的问题,终究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一样的。尤其是在前期,一个庞大的公司,更是会把这些不断摸索着前进的国家企业抛在身后很远。
而如今,委员长却要再次自掏腰包,充当部分军费,这如何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