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听见,睁开眼睛抬头看去,却见田贵妃略微有点慌乱,或者有点尴尬的神情。包括其他妃子,也都有一些慌乱的表情,看到自己看过去,都连忙又装着在打牌的打牌,打麻将的打麻将。很显然,这些妃子,都在关注自己和皇后这边。
崇祯皇帝对此,心知肚明,到了这个时候,他心中便有了决定。虽然自己知道,太子基本上是一辈子的太子,但是别人不知道,很多人都会惦记太子之位。与其让人心乱了,还不如早点砍断根源便是。
崇祯八年,当群臣休沐完后上朝的第一件事,崇祯皇帝便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立嫡长子朱慈烺为太子,且给太子找了几位师傅,是为吏部尚书徐光启,礼部尚书孙元化,工部科技清吏司郎中宋应星。
这个事情,顿时天下震惊。当然了,更多的是官场和读书人之中震惊。
第一个,是当今皇帝终于立了太子,这个没有意外,从法理上来说,也都是嫡长子为太子。但是,教导太子的师傅,却很有名堂了。不管是徐光启、孙元化还是宋应星,都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代表人物。这些人作为未来的帝师,这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去年末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就有流传讨论的一些消息,再度疯狂流传开来。讨论的范围也好,烈度也罢,比起去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兄台,看这趋势,皇上应该是下定决心了,迟早有一天,这科举的内容就不再是四书五经了!”
“其实,这个早就该知道了。你们想想,这科学技术知识可是皇上亲自编写出来且加以推广的,徐大人任吏部尚书,考核官员的时候,都要懂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的常识,这其实已经在暗示了,对不对?”
“可不是,你们看,朝廷在这两年所建的童校,都是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要学的,还有县学,国子监都开始有了,这要是以后科举内容没有变动,我脑袋摘下来给你们看!”
“……”
不管是先知先觉也好,还是后知后觉也罢,在大明读书人之中,大部分人都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将来某一天,科举内容将不再是四书五经,很大概率会加入皇上所编写的科学技术知识了。
如此一来,自然有很多专注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就不甘心了,纷纷聚在一起抱怨这个事情。
“自有科举以来,儒学一道,乃是王道,科学技术知识只是匠人之学,怎么可以和四书五经相提并论呢!”
“对啊,半部论语治天下,科学技术知识可以么?雕虫小技也!”
“朝中有奸臣啊!一个个过河拆桥,朝廷怎么不让他们也重新考一遍科学技术知识呢!”
“不行,决不能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起上书如何?孔孟之道,绝不容杂学侵占!”
“对,就不信了,我们所有读书人都一起上书反对,要求朝廷正式给个说法!”
“……”
在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类似的讨论很多。事实上,有关孔孟之道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争论早已存在了。一开始的时候,科学技术知识的地位并不高,多是一些匠人拥护而已。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和为官者都改为支持了,也因此,这争论就愈演愈烈。
在这些争论中,还有一些其他声音,特别是在争论最激烈的江南地区。
崇祯皇帝对此,心知肚明,到了这个时候,他心中便有了决定。虽然自己知道,太子基本上是一辈子的太子,但是别人不知道,很多人都会惦记太子之位。与其让人心乱了,还不如早点砍断根源便是。
崇祯八年,当群臣休沐完后上朝的第一件事,崇祯皇帝便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立嫡长子朱慈烺为太子,且给太子找了几位师傅,是为吏部尚书徐光启,礼部尚书孙元化,工部科技清吏司郎中宋应星。
这个事情,顿时天下震惊。当然了,更多的是官场和读书人之中震惊。
第一个,是当今皇帝终于立了太子,这个没有意外,从法理上来说,也都是嫡长子为太子。但是,教导太子的师傅,却很有名堂了。不管是徐光启、孙元化还是宋应星,都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代表人物。这些人作为未来的帝师,这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去年末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就有流传讨论的一些消息,再度疯狂流传开来。讨论的范围也好,烈度也罢,比起去年,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兄台,看这趋势,皇上应该是下定决心了,迟早有一天,这科举的内容就不再是四书五经了!”
“其实,这个早就该知道了。你们想想,这科学技术知识可是皇上亲自编写出来且加以推广的,徐大人任吏部尚书,考核官员的时候,都要懂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的常识,这其实已经在暗示了,对不对?”
“可不是,你们看,朝廷在这两年所建的童校,都是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要学的,还有县学,国子监都开始有了,这要是以后科举内容没有变动,我脑袋摘下来给你们看!”
“……”
不管是先知先觉也好,还是后知后觉也罢,在大明读书人之中,大部分人都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将来某一天,科举内容将不再是四书五经,很大概率会加入皇上所编写的科学技术知识了。
如此一来,自然有很多专注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就不甘心了,纷纷聚在一起抱怨这个事情。
“自有科举以来,儒学一道,乃是王道,科学技术知识只是匠人之学,怎么可以和四书五经相提并论呢!”
“对啊,半部论语治天下,科学技术知识可以么?雕虫小技也!”
“朝中有奸臣啊!一个个过河拆桥,朝廷怎么不让他们也重新考一遍科学技术知识呢!”
“不行,决不能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一起上书如何?孔孟之道,绝不容杂学侵占!”
“对,就不信了,我们所有读书人都一起上书反对,要求朝廷正式给个说法!”
“……”
在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类似的讨论很多。事实上,有关孔孟之道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争论早已存在了。一开始的时候,科学技术知识的地位并不高,多是一些匠人拥护而已。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和为官者都改为支持了,也因此,这争论就愈演愈烈。
在这些争论中,还有一些其他声音,特别是在争论最激烈的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