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智囊们的意见被通过了吗?
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那也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先说主观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协约国集团的oss们不愿意接受他们拿粗鄙的俄国人完全没有办法的结果,他们依然认为他们有能力用武力沉重地打击俄国,将北极熊的血放干净。
协约国集团的高层比较倾向于认为——当前的糟糕局势更多的是因为军官们自身的大意,刚刚击败同盟国的军队太过于轻视俄国人了,以至于让他们偷袭得手。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够更加谨慎和专著,那么击败和消灭赤匪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协约国给出的办法就是换帅,刚刚赢得世界大战胜利的福煦被抛弃了,被撤销了联军总司令的职务。取而代之的是之前担任英国远征军司令官的英国陆军元帅黑格尔。
不得不说,这真心是个昏招,虽然福煦的表现确实不咋地,也确实大意失荆州了,但是在这个时间当口换帅,真的合适吗?
要知道福煦已经对红军的战斗力和战术有了充分的了解,哪怕他不能想办法立竿见影的改变联军的被动,但是维持当前的局面还是能够做到的。
而黑格尔并没有同红军交过手,他需要重新了解和熟悉这个陌生的对手,而这是需要时间以及要付出额外代价的。以包围圈中联军部队的惨状。能不能经得住这种额外的付出呢?
并且,最最搞笑的是。黑格尔可不在华沙,他接受这道任命的时候人在柏林,也就是说他并不能直接指挥部队,而这不是搞笑吗?
当然,协约国愿意这么搞笑别人也没有办法,反正他们主观上还想继续战斗,还想在赌一把。而客观上,红军也没有收手的打算,就算协约国现在主动的丢出橄榄枝,说什么用谈判的手段解决纷争布尔什维克也不会信。相反,列宁和托洛茨基只会以为这是协约国的缓兵之计。
战场上的局势好不容易改变了,红军好不容易再次夺回了主动权,看上去有一口气歼灭敌人主力的能力。对于托洛茨基来说,歼灭了福煦的部队,就意味着他的世界大革命路线再次能走得通了,哪怕只是为了政治前途,托洛茨基也不会放过福煦的部队。
于是乎,这场战争只能继续,而如克雷蒂安一样的小兵兵只能继续在死亡线上挣扎。说实话,在这场战争中最无辜也是最悲剧的就是这些最普通的士兵了。
打赢了,除了能获得一点点可有可无的所谓荣誉之外,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利益大头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而输了,他们可能会受伤致残或者直接掉丢性命。反正得到跟付出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这大概就是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所在了。
言归正传,当不管是协约国集团还是布尔什维克都做出了继续战斗的决定后,一场最后的决战就不可避免了。协约国一面命令包围圈中的部队坚守到底,另一面也积极地调动部队,将一切能够调动的部队和资源全方位的向波兰倾斜,从架势上看真有点不惜代价的意思了。
不过这么做的实际效果,那真心是很难讲,之前提到过的那些“如果”都是大问题,所以这种调动行为其实效率是很低的。实际上协约国唯一能够快速调动的也就是之前驻扎的柏林的那点儿部队。
作为名义上的联军总司令,黑格尔愁眉苦脸的带着英法美联军的三个师以及德国政府贡献的五个师的仆从军开出了柏林,一路向东。
说实话,老头当时的心里很不好,因为他的部队名义上有八个师,但实际上真正靠得住,真正管用的只有英法美三国联军的那三个师。其他的五个德国师顶多只能摇旗呐喊。因为之前德国人在什切青的战斗中就将本来面目暴露出来了,这些该死的汉斯跟协约国永远不会是一条心,只要有机会有能力他们就会给协约国制造麻烦!
而对黑格尔来说,用三个师去救援包围圈中的福煦所部,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甚至可以说真这么做了。等于是送羊入虎口。估计俄国佬会很开心的将这三个师一口吃下去。毕竟他们之前已经展现出了打歼灭战的能力,加斯帕尔和塞伯特已经帮俄国人证明过了。
按照黑尔格本人的意见,福煦所部最好是自发突围,他的这点儿人马顶多只能上前接应一下,而且就是这点动作都得格外小心,不可靠的德国人随时都可能将他们给卖了,就如他们在什切青所做的一样。
而一旦协约国在德国和波兰最后的一点儿可靠的力量被消灭,后面的连锁反应将不亚于火山爆发。所以黑格尔更倾向于保守。他更愿意先在波兹南一线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先立足于防守,等法国开过来的主力达到之后,再稳扎稳打解决俄国人。
没有!
为什么没有呢?那也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先说主观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协约国集团的oss们不愿意接受他们拿粗鄙的俄国人完全没有办法的结果,他们依然认为他们有能力用武力沉重地打击俄国,将北极熊的血放干净。
协约国集团的高层比较倾向于认为——当前的糟糕局势更多的是因为军官们自身的大意,刚刚击败同盟国的军队太过于轻视俄国人了,以至于让他们偷袭得手。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够更加谨慎和专著,那么击败和消灭赤匪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协约国给出的办法就是换帅,刚刚赢得世界大战胜利的福煦被抛弃了,被撤销了联军总司令的职务。取而代之的是之前担任英国远征军司令官的英国陆军元帅黑格尔。
不得不说,这真心是个昏招,虽然福煦的表现确实不咋地,也确实大意失荆州了,但是在这个时间当口换帅,真的合适吗?
要知道福煦已经对红军的战斗力和战术有了充分的了解,哪怕他不能想办法立竿见影的改变联军的被动,但是维持当前的局面还是能够做到的。
而黑格尔并没有同红军交过手,他需要重新了解和熟悉这个陌生的对手,而这是需要时间以及要付出额外代价的。以包围圈中联军部队的惨状。能不能经得住这种额外的付出呢?
并且,最最搞笑的是。黑格尔可不在华沙,他接受这道任命的时候人在柏林,也就是说他并不能直接指挥部队,而这不是搞笑吗?
当然,协约国愿意这么搞笑别人也没有办法,反正他们主观上还想继续战斗,还想在赌一把。而客观上,红军也没有收手的打算,就算协约国现在主动的丢出橄榄枝,说什么用谈判的手段解决纷争布尔什维克也不会信。相反,列宁和托洛茨基只会以为这是协约国的缓兵之计。
战场上的局势好不容易改变了,红军好不容易再次夺回了主动权,看上去有一口气歼灭敌人主力的能力。对于托洛茨基来说,歼灭了福煦的部队,就意味着他的世界大革命路线再次能走得通了,哪怕只是为了政治前途,托洛茨基也不会放过福煦的部队。
于是乎,这场战争只能继续,而如克雷蒂安一样的小兵兵只能继续在死亡线上挣扎。说实话,在这场战争中最无辜也是最悲剧的就是这些最普通的士兵了。
打赢了,除了能获得一点点可有可无的所谓荣誉之外,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利益大头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而输了,他们可能会受伤致残或者直接掉丢性命。反正得到跟付出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这大概就是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所在了。
言归正传,当不管是协约国集团还是布尔什维克都做出了继续战斗的决定后,一场最后的决战就不可避免了。协约国一面命令包围圈中的部队坚守到底,另一面也积极地调动部队,将一切能够调动的部队和资源全方位的向波兰倾斜,从架势上看真有点不惜代价的意思了。
不过这么做的实际效果,那真心是很难讲,之前提到过的那些“如果”都是大问题,所以这种调动行为其实效率是很低的。实际上协约国唯一能够快速调动的也就是之前驻扎的柏林的那点儿部队。
作为名义上的联军总司令,黑格尔愁眉苦脸的带着英法美联军的三个师以及德国政府贡献的五个师的仆从军开出了柏林,一路向东。
说实话,老头当时的心里很不好,因为他的部队名义上有八个师,但实际上真正靠得住,真正管用的只有英法美三国联军的那三个师。其他的五个德国师顶多只能摇旗呐喊。因为之前德国人在什切青的战斗中就将本来面目暴露出来了,这些该死的汉斯跟协约国永远不会是一条心,只要有机会有能力他们就会给协约国制造麻烦!
而对黑格尔来说,用三个师去救援包围圈中的福煦所部,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甚至可以说真这么做了。等于是送羊入虎口。估计俄国佬会很开心的将这三个师一口吃下去。毕竟他们之前已经展现出了打歼灭战的能力,加斯帕尔和塞伯特已经帮俄国人证明过了。
按照黑尔格本人的意见,福煦所部最好是自发突围,他的这点儿人马顶多只能上前接应一下,而且就是这点动作都得格外小心,不可靠的德国人随时都可能将他们给卖了,就如他们在什切青所做的一样。
而一旦协约国在德国和波兰最后的一点儿可靠的力量被消灭,后面的连锁反应将不亚于火山爆发。所以黑格尔更倾向于保守。他更愿意先在波兹南一线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先立足于防守,等法国开过来的主力达到之后,再稳扎稳打解决俄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