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府宣布“戒严”以后,水池的改建工程便进入到有条不紊的节奏当中,稳步推进,急趋向前。

    泰的工作组当先传来捷报,他们在二十一日夜间烘烤出第一块符合标准色状的池岸泥板,正式宣布攻克摊涂难题。

    李恪领着被拒绝“出境”的旦连夜组织了验收。

    首先是效率与成功率实验,他命泰在半个时辰制出五平方步大小的标准泥板,泰仅用时七分,提前了将近十八分钟,圆满交割。

    接着便是破坏性实验,以锯、锤对板面进行分割锤击,结果附泥坚实,少有脱落,只是分割的难度略大,颇费锯刃。

    泥板被一分为五,其中三块在东院掘土,埋入土中进行观感实验,结果无论是浅埋、深埋还是完全没入,泥板色状都能与庭院地面达成契合,若非事先得知,委实真伪难辨。

    另两块以部分浸水和完全浸水的状态进行了防水性实验,一夜之后撬除泥壳,内里木料干燥,水质清透,没有明显的溶泥与渗水现象。

    如此四轮实验下来,李恪满心欢喜地给泰的工作评了甲等最优,令其与儒的木料加工小组合作,正式开始对完成加工的板材进行泥封。

    木建一侧如火如荼,土建一侧也不甘示弱。

    由养所负责的排水支道在二十二日的日中报告通渠启用,并当着李恪的面将卡口掘通。

    清透的池水在李恪眼前流入曲道,顺着坎堤泊泊汇入下水当中,李恪深吸一口气,晓令各组调整重心,着力对水池进行分割。

    辛府的清池是活水,有泉眼日夜出水,水深丈余,基本不可能在水中施工,所以分割水池的工作被李恪细分出多个步骤,以由养小组为主,三个墨者小组合作完成。

    他们最先要做的是封闭主下水口与搭建一座足够结实的跨池便桥。

    为了清减无意义的劳力支出,节约工程时间,更为了减少西院地面的掘土痕迹,尽可能保留地面原貌,李恪在整个工程中基本放弃了传统的土建模式,大量套用工业模型制造中的拼接技巧。

    譬如封堵水池主下水,他就没有采用大秦最常见的版筑和填塞式封堵法,而是像搭一座巨型乐高似地,在下水口两侧打入摊涂过的条状卯槽,在其间凿入木板,组合出形似水坝的活动封口。

    对马蹄池和矩池的分割也是同理,他们用麻绳交叉的方式定位出矩池的支点,在支点处打入卯条,嵌上泥板,以此构成两池的分界。而正是因为要在池心打入卯条,所以才需要一座用于立足的跨池便桥。

    跨池便桥制作简单,本体是吊桥设计,在南北两岸各设立柱四根,矩形排布,以绞盘、绳索提拉两块桥面,合则成桥,分则贴柱。桥体稳固,踏如实地。

    这部分工程完工以后,便桥将被拆除,而四根立柱则作为龙门吊的支架保留,可能会在清池之上伫立很长时间……

    数十人工合力而为,区区两日便完成了分割工作,厚实的泥板立于水中,其高超出池面三尺,这也是设定当中马蹄池的最终标高。

    眼见着奴隶们喊着号子将便桥拆除,将绳索解套,李恪第一次对十一月前交付水池有了必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