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赵旉可能改变,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他也可能迫于部下的压力不得不如此做,但现在看来,以赵旉对卫军的掌控程度,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比起这些风险,将赵旉逼反后朝廷平叛失败的概率反倒要更大一些,吴皇后可是从小看着赵旉长大的,深知其不同寻常(其实没那么厉害,但人在害怕的时候总会自己吓自己。)之处。到了那时,成为胜利者的赵旉还会原谅他们娘儿俩吗?
吴皇后当然能够为了儿子甘心赴死,但那时母子俩都成了阶下之囚,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吴皇后即使那样做,也救不了孩子的性命,只能多遭一番羞辱而已。更何况,战乱之中刀枪无眼,他们娘儿俩能否活着成为俘虏,也很成问题。一想到自己居然会因为一时的不安,就冒失地让儿子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吴皇后就不由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鬼上了身。诚然,她的做法若是成功了,儿子将可以坐上无数人觊觎的皇帝宝座,但在吴皇后看来,那与儿子的安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而当初吴皇后曾经担心过的赵敖长大后生出异心,而被赵旉除去的可能,不但是咎由自取,而且可能性本就不大。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这心结一旦出现,要想化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这太子之位是无论如何不能还回去的,如果赵旉登基后心念旧恨,母子俩就成为待宰羔羊了,这理由总是找得到的
想到这里,吴皇后立刻又开始劝起赵构来,就算丈夫因此厌恶自己,也决不能让赵旉握住大宋的权柄。但赵构掌权已久,这一层又岂会想不到?他安慰了吴皇后几句,告诉他自己不可能让赵旉继续当他的太子,这是因为赵构虽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长子是军政两方面的奇才,但他更赞同“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大宋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怎么经得起赵旉连番瞎折腾,这运气再好(赵构一直认为改革一直较为顺利是因为赵旉运气好,这也难怪,中国历史上改革的失败率实在太高了),也总有用完的一天啊!
抱定了这个想法,赵构前去江心与儿子相见,其实只是为了劝说他勿起干戈,以免生灵涂炭,而他则保证赵旉的安全,这一点他自信还是能够做到的。虽然守旧派的大臣们被赵构喝退一次,但他们还是多加阻挠,意图令赵构误了行期。虽然现在的赵构已经远非即位初期的那个雏儿,即使不用屠刀,光靠对朝臣进行内部分化,也足以控制局面,但还是花费了不少气力。由于时间耽搁了不少,禁宫之内顿时变得忙碌起来,可就在赵构准备离开皇宫的时候,一位不速之客却闯到了他的面前
“官家,求您饶过旉儿吧,他还小,不懂事”,一个身着宫装却头发散乱的女人扑倒在阶前,赵构不觉吃了一惊,正在诧异为何居然没有侍卫阻拦,仔细一瞧来人竟然是赵旉的母亲潘贤妃。
潘贤妃虽然相貌甚美,但在赵构重质不重量的**之中却是倒数的,她之所以能够成为贤妃,在宫中长期保持高贵而超然的地位,完全是由于母以子贵的因素与其康邸旧人的身份罢了。在吴芍芬得宠与邢秉懿归来之后,赵构对**嫔妃们的宠幸被大大分流了,他对潘贤妃就更加冷淡。当然,本来就不太在意这事的潘贤妃倒反而乐得清静,正好多些时间伺候苗圃里的药草
不过,赵构毕竟是个顾念旧情的人,虽然精力有限无法做到雨露均沾,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非常注意的。当初赵旉远出不归,赵构甚至模仿儿子的笔迹给她写信,以免其得知后忧思成疾,而其后双方几乎就要开战的消息自然更是对潘贤妃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潘贤妃最终还是得知了此事,结果当场就晕了过去。被路过的宫女救醒后,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儿子的事。可是潘贤妃深知自己对于赵构没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赵旉又是她的儿子,说出话来缺乏信服力,于是她立刻找到自从回来以后就终日深居简出、只是吃斋念佛的韦太后,向其哭诉求助。因为这世上对赵构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这个曾经和他相依为命十几年的母亲了
韦太后一向极为重视亲情,再加上当初要不是赵旉派人接应,她能不能平安返回大宋都很难说,所以她一直对赵旉这个长孙极其疼爱,即使他因为公务繁忙而很少来临安向她请安,韦太后也从没放在心上。赵构自然知道这一点,因此,这次赵旉的事他也一直瞒着母亲,而妃嫔们摄于赵构的严令和吴皇后可能的报复,都不敢多嘴,更别说是那些没什么地位的宦官宫女了。但潘贤妃既然也在被瞒的名单之列,自然不知道赵构的禁口令,何况为了她的儿子,别说是赵构这个大宋皇帝,就算是玉皇大帝(如果真有的话)的命令,恐怕她也不会有半点畏惧
韦太后一听就气坏了,不过在北方那么多年的苦难都熬过来了,老太太的心理承受能力那是相当地强,再加上她对赵旉的感情毕竟不能与潘贤妃这个生身母亲相比,倒是没有像她那么激烈的反应。然而,韦太后虽然急着想要阻止儿子自残骨肉的愚蠢行径,但她毕竟年事已高,走路快不了,于是潘贤妃就遵她的懿旨,赶在她前面拦住了准备出宫的赵构。
潘贤妃深知自己请出太后帮忙的做法很可能激怒赵构,那时反而对儿子更加不利,便没有立即请出懿旨,而是一副哭天抢地的模样,试图以亲情打动赵构。由于爱子之情的确发自肺腑,潘贤妃假戏真做的景象令赵构也为之动容,尤其是她的一句,“官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皇子,可臣妾这一辈子,就只有旉儿一个而已,若他有什么过失,臣妾宁愿一死,以赎其罪!”不觉勾起了赵构一段久远的回忆
那时赵构还很年轻,为了引起父兄的重视,而甘冒奇险接下了出使金营的重任,其母韦氏也因此由婉容升为贤妃。但那时的韦氏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并没有半点喜悦,反而披头散发地跑到太上皇赵佶的寝宫外面失声痛哭,泣求他收回成命,“太上皇有三十三子,而妾独此一儿!”
虽然由于那么多皇子之中唯有赵构一人挺身而出,赵佶最终还是拒绝了韦氏的要求,而赵构也由此因祸得福,意外地成为了南宋的开国之君,但母亲的泣语和当时的景象至今依然清晰地铭刻在赵构的脑海里。此刻见到潘贤妃以相似的仪容神态说出类似的话语,赵构也随之落泪,一时没想起追究消息泄露的责任,反而轻声安慰道,“你放心,虎毒尚且不食子,朕又岂会忍心加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只是这件事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最后还得看旉儿他何去何从”。而吴皇后对潘贤妃的心情感同身受,出于内疚,她那一向伶俐的巧嘴此刻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一耽搁,韦太后终于及时赶到了这里,她不等赵构上前问安,就马上将所有的闲杂人等都赶得远远的,只留下他们母子与吴皇后、潘贤妃这区区四人。赵构心有灵犀,立刻预感到风暴降至,脸色微微一变,但出于孝道,还是马上低下头来准备挨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吴皇后当然能够为了儿子甘心赴死,但那时母子俩都成了阶下之囚,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吴皇后即使那样做,也救不了孩子的性命,只能多遭一番羞辱而已。更何况,战乱之中刀枪无眼,他们娘儿俩能否活着成为俘虏,也很成问题。一想到自己居然会因为一时的不安,就冒失地让儿子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吴皇后就不由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鬼上了身。诚然,她的做法若是成功了,儿子将可以坐上无数人觊觎的皇帝宝座,但在吴皇后看来,那与儿子的安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而当初吴皇后曾经担心过的赵敖长大后生出异心,而被赵旉除去的可能,不但是咎由自取,而且可能性本就不大。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这心结一旦出现,要想化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这太子之位是无论如何不能还回去的,如果赵旉登基后心念旧恨,母子俩就成为待宰羔羊了,这理由总是找得到的
想到这里,吴皇后立刻又开始劝起赵构来,就算丈夫因此厌恶自己,也决不能让赵旉握住大宋的权柄。但赵构掌权已久,这一层又岂会想不到?他安慰了吴皇后几句,告诉他自己不可能让赵旉继续当他的太子,这是因为赵构虽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长子是军政两方面的奇才,但他更赞同“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大宋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怎么经得起赵旉连番瞎折腾,这运气再好(赵构一直认为改革一直较为顺利是因为赵旉运气好,这也难怪,中国历史上改革的失败率实在太高了),也总有用完的一天啊!
抱定了这个想法,赵构前去江心与儿子相见,其实只是为了劝说他勿起干戈,以免生灵涂炭,而他则保证赵旉的安全,这一点他自信还是能够做到的。虽然守旧派的大臣们被赵构喝退一次,但他们还是多加阻挠,意图令赵构误了行期。虽然现在的赵构已经远非即位初期的那个雏儿,即使不用屠刀,光靠对朝臣进行内部分化,也足以控制局面,但还是花费了不少气力。由于时间耽搁了不少,禁宫之内顿时变得忙碌起来,可就在赵构准备离开皇宫的时候,一位不速之客却闯到了他的面前
“官家,求您饶过旉儿吧,他还小,不懂事”,一个身着宫装却头发散乱的女人扑倒在阶前,赵构不觉吃了一惊,正在诧异为何居然没有侍卫阻拦,仔细一瞧来人竟然是赵旉的母亲潘贤妃。
潘贤妃虽然相貌甚美,但在赵构重质不重量的**之中却是倒数的,她之所以能够成为贤妃,在宫中长期保持高贵而超然的地位,完全是由于母以子贵的因素与其康邸旧人的身份罢了。在吴芍芬得宠与邢秉懿归来之后,赵构对**嫔妃们的宠幸被大大分流了,他对潘贤妃就更加冷淡。当然,本来就不太在意这事的潘贤妃倒反而乐得清静,正好多些时间伺候苗圃里的药草
不过,赵构毕竟是个顾念旧情的人,虽然精力有限无法做到雨露均沾,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非常注意的。当初赵旉远出不归,赵构甚至模仿儿子的笔迹给她写信,以免其得知后忧思成疾,而其后双方几乎就要开战的消息自然更是对潘贤妃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潘贤妃最终还是得知了此事,结果当场就晕了过去。被路过的宫女救醒后,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儿子的事。可是潘贤妃深知自己对于赵构没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赵旉又是她的儿子,说出话来缺乏信服力,于是她立刻找到自从回来以后就终日深居简出、只是吃斋念佛的韦太后,向其哭诉求助。因为这世上对赵构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这个曾经和他相依为命十几年的母亲了
韦太后一向极为重视亲情,再加上当初要不是赵旉派人接应,她能不能平安返回大宋都很难说,所以她一直对赵旉这个长孙极其疼爱,即使他因为公务繁忙而很少来临安向她请安,韦太后也从没放在心上。赵构自然知道这一点,因此,这次赵旉的事他也一直瞒着母亲,而妃嫔们摄于赵构的严令和吴皇后可能的报复,都不敢多嘴,更别说是那些没什么地位的宦官宫女了。但潘贤妃既然也在被瞒的名单之列,自然不知道赵构的禁口令,何况为了她的儿子,别说是赵构这个大宋皇帝,就算是玉皇大帝(如果真有的话)的命令,恐怕她也不会有半点畏惧
韦太后一听就气坏了,不过在北方那么多年的苦难都熬过来了,老太太的心理承受能力那是相当地强,再加上她对赵旉的感情毕竟不能与潘贤妃这个生身母亲相比,倒是没有像她那么激烈的反应。然而,韦太后虽然急着想要阻止儿子自残骨肉的愚蠢行径,但她毕竟年事已高,走路快不了,于是潘贤妃就遵她的懿旨,赶在她前面拦住了准备出宫的赵构。
潘贤妃深知自己请出太后帮忙的做法很可能激怒赵构,那时反而对儿子更加不利,便没有立即请出懿旨,而是一副哭天抢地的模样,试图以亲情打动赵构。由于爱子之情的确发自肺腑,潘贤妃假戏真做的景象令赵构也为之动容,尤其是她的一句,“官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而且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皇子,可臣妾这一辈子,就只有旉儿一个而已,若他有什么过失,臣妾宁愿一死,以赎其罪!”不觉勾起了赵构一段久远的回忆
那时赵构还很年轻,为了引起父兄的重视,而甘冒奇险接下了出使金营的重任,其母韦氏也因此由婉容升为贤妃。但那时的韦氏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并没有半点喜悦,反而披头散发地跑到太上皇赵佶的寝宫外面失声痛哭,泣求他收回成命,“太上皇有三十三子,而妾独此一儿!”
虽然由于那么多皇子之中唯有赵构一人挺身而出,赵佶最终还是拒绝了韦氏的要求,而赵构也由此因祸得福,意外地成为了南宋的开国之君,但母亲的泣语和当时的景象至今依然清晰地铭刻在赵构的脑海里。此刻见到潘贤妃以相似的仪容神态说出类似的话语,赵构也随之落泪,一时没想起追究消息泄露的责任,反而轻声安慰道,“你放心,虎毒尚且不食子,朕又岂会忍心加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只是这件事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最后还得看旉儿他何去何从”。而吴皇后对潘贤妃的心情感同身受,出于内疚,她那一向伶俐的巧嘴此刻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一耽搁,韦太后终于及时赶到了这里,她不等赵构上前问安,就马上将所有的闲杂人等都赶得远远的,只留下他们母子与吴皇后、潘贤妃这区区四人。赵构心有灵犀,立刻预感到风暴降至,脸色微微一变,但出于孝道,还是马上低下头来准备挨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