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在群臣的争议之中结束了,幸好,对于南北军而言,还是传来了好消息,天子允许他们返回雒阳,进行修整,而张温的建议没有得到天子的允可,无奈的离开了大殿,不过,他的奏告还是留在了天子这里,虽然天子并不崇尚战争,可是他还是需要张温这样的利剑。

    与此同时,张角离开了雒阳,他前往幽州,要寻找董卓,路途遥远,就连胞弟的死都被他暂时放下,日夜奔波,朝着幽州急急忙忙的赶了过去,一路上,处处都是正在疯狂工作的劳力,这些从辽东半岛上被强行带到了冀州的劳力们,在闻人袭的管理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仅仅在三月之内,便已经发生了几十次的暴动,冀州刺史悄悄向天子报告,天子方才得知了这里的事情,闻人袭谋划不错,可是在这件事情上,却办的有些不妥,天子急忙令董卓从幽州返回冀州,接管闻人袭的工作,令闻人袭返回雒阳,闻人袭无奈的离开了,董卓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冀州。

    而比董卓还要开心的,就是这些劳工了,董卓废除了闻人袭那极为残暴的制度,一日两餐,一天之内,允许休歇五个时辰,这样温和的政策,让刚刚经历了最为残暴统治的劳力们喜极而泣,暴动之类的事件也就如此消逝,无影无踪,董卓心安理得的开始了运河的修建。

    他并不懂这些事,可是他会用人,闻人袭留下的班底,他没有改变丝毫,一切都在仅仅有序的进行着,张角到达冀州,听闻董卓便在此处,连忙前去寻找,在到达冀州刺史府的时候,却得知,青州那边的运河工程出现了些问题,因为这工程是概括了两州的,董卓一般都在这两州来回巡逻。

    有些迫不及待的张角,又赶往了青州。

    建宁九年,就这样平淡的度过。

    建宁十年,大汉天子讳宏执政的第十年,大汉所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朝中物是人非,不知换了多少的三公大臣,可是,在这些大臣接连的改革善政之中,大汉中兴,耕地数已经是达到了整个大汉有史以来的最高地步,在民屯的大力开垦下,大汉耕地不断增加。

    到现在,各地官吏甚至都没有能够统计完成,兖州,豫州等地还好,可是在扬州,贺州这样的辽阔大州,耕地每日都在增加,山林不断的开扩,而户籍数,在大量的迁徙,以及天子的鼓励政策下,再一次爆发性的增加,雒阳,邺城,长安等县城都已经有了十几万的人口。

    就连扬州这样的蛮夷之地,如今都有了数百万的人口,这样巨大的户籍数,也是突破了历史高峰的,大汉臣子百姓们亲眼目睹了中兴,亲眼看着粮仓里的粮食堆积成山,运河渠道不断的出现,幽州,凉州,在经历了数年的战乱之后,也平息下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几条驰道的建立,更是迅速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手工业也迎来了巨大的振兴,大汉的产品,被商人们收购起来,贩卖到了塞外,大汉的影响力跟着这些产品与商人的脚步,不断的朝着外部扩散,往来的异域商人都集中在姑臧县外,目睹大汉的繁荣与强大!

    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圣天子,在大兴之后,便是天子无与伦比的威望了,百官之中,无人敢违背这位天子的命令,而在民间,经过了官学的百姓们,对天子的敬仰更是不用提,第一批从官学出来的学子们,学着金鳞篇学成的学子们,看向天子的目光都是狂热的。

    在将领之中,以张温为首的一批人,也开始不断的上奏天子,要求征伐周围不臣之贼,何谓不臣,便是对大汉不行进贡之国,当要除国,天子是怎么想的,众人并不知晓,百姓都是坚决的反对,王符与闻人袭也是表示了反对,闻人袭认为,战争要耗费大量的钱财。

    为了区区的虚名,去发动战争,是有损大汉利益的,而王符却是认为,大汉尚且还在发展中兴之中,不可多行兵事,损害国本。

    建宁十年,三月

    海面上涛涛浪花不断的拍打着船身,大船在海浪的拍打下,不断的摇晃着,水花四溅,张角站立在船头,遥望着远方,他回头看了看,只剩下三艘大船了,他们从青州出发的时候,可是十一艘大船,这一出发,已经是快要两个月了,就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船。

    他们所乘坐的都是江船,在海上,这些大船根本承受不住风浪,张角将天子的书信递交给了董卓之后,董卓便毫不犹豫的从青州给他拔了大船,又分派了大量的侍从与士卒,当然,这些都是天子的命令,董卓只是看着天子的书信,照办而已。

    张角兴奋的驾船,信誓旦旦的寻找蓬莱仙岛,并没有任何航海经验的他,却是害苦了这些跟随他的侍从们,在他英明的指挥下,近千人的侍从,目前只剩下了不到五百人,还好剩余这些人之中,不少是青州的渔民,略懂些航海,才让他们没有全军覆没。

    “张君..”一人走到了张角身边,低声说道。

    张角转过头,笑着看着他,问道:“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