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彩色的不是配图,是重点段落的标记。

    宋延霆没再细看,把书忘在书架上,直到前两天要查资料,这本封面粗陋的杂志才被重新找出来,误打误撞地混入给梁静姝的参考书中。

    梁静姝第一下也翻到了彩页印刷的部分,几个标黑的关键词看得她头皮发麻,于是掐着额头又往前翻,直到看见一个靠谱的标题。

    《版权归属和民法中主体的交互讨论——以常宁市某校油画版权纠纷为例》:

    ”涉案主体夏某创作作品《响彻》时,尚未满18岁,在民法中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主体,其相应法律行为需要得到监护人的追认或撤销方能生效……”

    作者是想认真讲案例的,无奈语言实在冗长,梁静姝目光很快跳转,直接开始捕捉关键词。

    “夏某申请法律援助后,张某以其是监护人为由进行干涉……”

    “夏某的法定监护人张某作证,夏某的作品是抄袭同校学生向某而来……”

    “夏某拒不承认抄袭……”

    “双方达成和解,张某撤诉……”

    ……

    梁静姝微微皱眉。简单来说,夏某在十七岁时创作了一副名为《响彻》的油画,他把作品藏得很好,连一同居住的母亲张某都不曾发现。后来,夏某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同校学生抄袭,于是申请法律援助,起诉了抄袭者。

    之后的发展就有些魔幻了,张某是夏某的法定监护人,却成了案件中的关键证人,和对面口径达成一致,最后张某行使代理权决定撤诉。

    夏某似乎闹了一阵,但无计可施,案子最终以和解撤诉终结。

    描述案情只用了半页纸,后面都是作者的分析,梁静姝却盯着案情部分仔细看了好几遍,终于觉出古怪的地方在哪里。

    起诉方,一般来说底气都要足些,这幅作品大概率是夏某原创的。而张某作为夏某的母亲,被卷入法律纠纷后,息事宁人的态度也勉强可以理解,她要求夏某撤诉,或许是想让两人私下解决,不要闹到法庭上。

    但奇怪的是,张某为什么还要当证人,反过来否定儿子阐述的事实,只是单纯地想给不听话的儿子一个教训吗?

    不管怎么想,原创者得到这种结果都令人唏嘘。而安芷如的案件和夏某的境况有些类似,两者都属于原创者证据不足,在胜诉难度上更是不分伯仲……

    梁静姝心烦意乱,纠结半晌还是往宋延霆的办公室走了,想问问他对于这个案件的思考。

    门敲了三次,一点回音都没有,梁静姝于是又试着叫了声,“老大,有个案例想让你看一下,你还在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