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捐粟米对于郑家来说则完全不是问题,郑家本就不缺钱,缺的是门路。

    考过县试的童生何其多,家境殷实的也不在少数,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国子监读书。

    他们需要人引荐。

    这恰恰是最难迈的一道门槛。

    如今郑姒替他们解决的就是这件事。

    这个朝代,出仕和当商人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在几十年前,商贾的子弟甚至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郑老夫人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郑家的子孙能进国子监,是她原本从不敢想的事。

    她年纪大了,眼花但是心明,知道自己的大儿平庸,二儿虽会钻营算计,但是格局有限,又心术不正,爱贪蝇头小利,很容易栽跟头,很难有大成就。

    而她的三儿惊才绝艳,一步一步打下郑家如今的基业,让她心中无比的骄傲。

    可是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让她白发人送黑发,让她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痛处和遗憾。

    她对自己剩下的两个儿子没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将期望全放在了自己的孙儿身上。

    她宠爱郑柏瑜,是因为他相形之下最出色。

    可是前些日子在梧桐院闹了一出,老夫人看出他被郑菱枝耍的团团转,又听到郑姒身边的那个侍女毫不留情的评价他:是非不分,蠢得可以。

    她不由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个孙儿,慢慢发现了一些让她失望的缺点。

    她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地仙给了她新的慰藉。

    她又将自己的希望放在大房的郑琢和郑玑身上。

    如今郑姒带来他们有机会进国子监的消息,如同在灰暗中给了她一束遥远的光,让她看到了一条高高的,向上走的路。

    这是比郑明礼走出的那条路,更光彩和荣耀的路。

    所以郑老夫人是真心实意的感激郑姒。

    有这么一条通天路在,她再也没什么不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