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海看着李明勋说的云淡风轻,但作为政治家的敏锐嗅觉让他感觉到,这是李明勋早有准备的计划,也是这位未来帝王的政治架构中的一部分。
事实正是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阿海今日的撮合,国民议院那边基本已经定型,近期的一百位议员,远景的一百六十位议员会和元老院一起,组成拥有立法权的国家会议的主体。
而与国民议员的选举产生方式不同,元老院的元老产生方式就没有那么民主了,首先,元老院拥有十八位常务元老,这些元老在此次封爵中都得到了封号侯爵以上的爵位,除了开国的十位元老之外,还有在大陆战争和海洋战争、对外开拓中表现出色的八位勋爵,除了十八位常务元老之外,还有就是二十四位任期元老,他们则是战争中的英雄军官和扩张中的军政官员,其中六名从伯爵及以上的爵位中选出,十八名则是伯爵以下的勋爵中挑选,五年一改选,四十二名军事贵族组成元老院,当然,所有的元老都必须离开军队。
帝国成立之初,基本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国民议院和元老院掌握立法权,行政总院掌握行政权,而帝国最高法院则享有司法权。
显然,国民议院和元老院之间的权力是交叉的,也是争论最多的地方,最终,立法权的主体还是交由了国民议院,但只有民事法案、经济法案、贸易法案等内部法案和只涉及国民团体的法案无需经过元老院之手,但凡涉及军队、外交、贵族的法律条文,都必须得到元老院的批准,而最高的宪法典,则需要两院的同时且绝对多数批准,才能成行。
而两院都各自拥有对方无法插手的权力,国民议院拥有监察权,可以对行政机构官僚进行监督,而元老院则专享预算审核权,批准预算。显然,相对来说,还是元老院的权力更大一些,国家大事和战争都无法脱离元老院,而国民议院更多还是代表普通国民的利益,处于防守和保护姿态。
而当进入帝国时代后,原本的行政总院进行了改组,行政总院的领导层改组为内阁,而下辖的机构则是不变的,拥有外交、国防、财税、交通与航运、国有资产等十七个部级单位,而内阁成员则拥有七人,分别兼管主要的部门,帝国的第一届内阁已经配属到位置,并且正式开展工作,而内阁成员产生的政治规矩也已经制定。
前任内阁、元老院和国民议院分别向皇帝递交一份六人名单,由皇帝选定七位内阁成员,而七位内阁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勋贵和一位熟悉军队事务的人,而所有内阁成员都必须满足以上条件。
其一,在绥靖区和海外边远行省担任主官五年以上,在海内富庶行省担任主官十年以上,担任部级主官三年以上。
其二,除却两位军方和勋贵背景内阁成员外,其余五人本人无担任元老、议员的履历,其直系亲属和姻亲,也不得担任元老和国民议员。
显然,在帝国的政治架构中,三权之间是有绝对鸿沟的,议员也是不能担任行政官员的,这意味着,帝国的内阁成员即便不是政治家,也是专业资深官僚,相对于选举英雄,李明勋还是更信任官僚的,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的权力日渐萎缩,但国家级行政人员的产生,依旧只能是步步晋升,而非选举。
而在内阁和行政总院之外,还有一个行政机构,那就是统帅部,这是直辖皇帝的机构,下辖侍从室、安局、陆军部、海军部和理藩院。
显然,这个行政机构只做两件事,作战和藩务,一开始设立的时候,帝国所有的绥靖区、军管区都属于理藩院管辖,但随着实际的操作,发现极为不便利,因为理藩院只管内藩,外藩、盟国和友邦都是交由内阁下属的外交部管辖的,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终双方职能交叉,以地域划分。
东北亚、北方、西北和藏地的藩务外交由理藩院处置,而西南土司、海外的藩务和外交都由外交部处置,这样所有的非传统汉地的实际控制区域都是军事管制和行政直辖的,也满足了国民议员们的华夷分离的小心思,而李明勋也避免这些地方与国民议院、最高法院牵连,少了麻烦和掣肘,而军事贵族们也基本垄断了这些军事管制区的职位和利益,也算是皆大欢喜。
帝国元年,九月五日。
这是选定的良辰吉日,这一日,霞光万道,紫气冲天,礼乐奏响,若洪钟大吕,响彻天际,近卫军手持旌旗、刀枪,侍立在道路两侧,在官将们的拥戴之下,李明勋乘车出拱门,出了南城,前往圜丘祭天坛。
李明勋是开国君主,其皇位来源于上天授命,才拥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因此,登基大典不可在宫城成礼,而是要祭告上天,接受天赋之权。
礼乐声声,人声如沸,李明勋登上圜丘,献三牲于祭坛,焚香拜祭,庄重的祭礼完毕后,礼官已设金椅于圜丘之东,面南而列,冠冕服案于金椅前,圜丘之前,所有勋贵、官员和将领齐齐下跪,以内阁首相李海为首,高唱奏曰:“告祭礼成,请天子即皇帝位!”
李明勋自然不能应众人所请入坐皇位,而是自谦德薄,坚辞不受,而官将们也是按照早就设定好的剧本,一拥而上,再请即位,而李明勋再辞,如此三请三辞,须得官员簇拥着‘心不甘情不愿’的李明勋坐上皇位,才算礼成。
之后便是众官奉冕服于御座之前,首辅、将帅和耆老一同上千,为李明勋穿戴冕服一直到冕服穿戴完毕,才是退却,而这个过程后,官员便开始排班,倒是一众议员须得退下,因为他们算不上臣子,在历史中,只能算是代表民心的‘耆老’。
事实正是如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阿海今日的撮合,国民议院那边基本已经定型,近期的一百位议员,远景的一百六十位议员会和元老院一起,组成拥有立法权的国家会议的主体。
而与国民议员的选举产生方式不同,元老院的元老产生方式就没有那么民主了,首先,元老院拥有十八位常务元老,这些元老在此次封爵中都得到了封号侯爵以上的爵位,除了开国的十位元老之外,还有在大陆战争和海洋战争、对外开拓中表现出色的八位勋爵,除了十八位常务元老之外,还有就是二十四位任期元老,他们则是战争中的英雄军官和扩张中的军政官员,其中六名从伯爵及以上的爵位中选出,十八名则是伯爵以下的勋爵中挑选,五年一改选,四十二名军事贵族组成元老院,当然,所有的元老都必须离开军队。
帝国成立之初,基本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国民议院和元老院掌握立法权,行政总院掌握行政权,而帝国最高法院则享有司法权。
显然,国民议院和元老院之间的权力是交叉的,也是争论最多的地方,最终,立法权的主体还是交由了国民议院,但只有民事法案、经济法案、贸易法案等内部法案和只涉及国民团体的法案无需经过元老院之手,但凡涉及军队、外交、贵族的法律条文,都必须得到元老院的批准,而最高的宪法典,则需要两院的同时且绝对多数批准,才能成行。
而两院都各自拥有对方无法插手的权力,国民议院拥有监察权,可以对行政机构官僚进行监督,而元老院则专享预算审核权,批准预算。显然,相对来说,还是元老院的权力更大一些,国家大事和战争都无法脱离元老院,而国民议院更多还是代表普通国民的利益,处于防守和保护姿态。
而当进入帝国时代后,原本的行政总院进行了改组,行政总院的领导层改组为内阁,而下辖的机构则是不变的,拥有外交、国防、财税、交通与航运、国有资产等十七个部级单位,而内阁成员则拥有七人,分别兼管主要的部门,帝国的第一届内阁已经配属到位置,并且正式开展工作,而内阁成员产生的政治规矩也已经制定。
前任内阁、元老院和国民议院分别向皇帝递交一份六人名单,由皇帝选定七位内阁成员,而七位内阁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勋贵和一位熟悉军队事务的人,而所有内阁成员都必须满足以上条件。
其一,在绥靖区和海外边远行省担任主官五年以上,在海内富庶行省担任主官十年以上,担任部级主官三年以上。
其二,除却两位军方和勋贵背景内阁成员外,其余五人本人无担任元老、议员的履历,其直系亲属和姻亲,也不得担任元老和国民议员。
显然,在帝国的政治架构中,三权之间是有绝对鸿沟的,议员也是不能担任行政官员的,这意味着,帝国的内阁成员即便不是政治家,也是专业资深官僚,相对于选举英雄,李明勋还是更信任官僚的,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的权力日渐萎缩,但国家级行政人员的产生,依旧只能是步步晋升,而非选举。
而在内阁和行政总院之外,还有一个行政机构,那就是统帅部,这是直辖皇帝的机构,下辖侍从室、安局、陆军部、海军部和理藩院。
显然,这个行政机构只做两件事,作战和藩务,一开始设立的时候,帝国所有的绥靖区、军管区都属于理藩院管辖,但随着实际的操作,发现极为不便利,因为理藩院只管内藩,外藩、盟国和友邦都是交由内阁下属的外交部管辖的,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终双方职能交叉,以地域划分。
东北亚、北方、西北和藏地的藩务外交由理藩院处置,而西南土司、海外的藩务和外交都由外交部处置,这样所有的非传统汉地的实际控制区域都是军事管制和行政直辖的,也满足了国民议员们的华夷分离的小心思,而李明勋也避免这些地方与国民议院、最高法院牵连,少了麻烦和掣肘,而军事贵族们也基本垄断了这些军事管制区的职位和利益,也算是皆大欢喜。
帝国元年,九月五日。
这是选定的良辰吉日,这一日,霞光万道,紫气冲天,礼乐奏响,若洪钟大吕,响彻天际,近卫军手持旌旗、刀枪,侍立在道路两侧,在官将们的拥戴之下,李明勋乘车出拱门,出了南城,前往圜丘祭天坛。
李明勋是开国君主,其皇位来源于上天授命,才拥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因此,登基大典不可在宫城成礼,而是要祭告上天,接受天赋之权。
礼乐声声,人声如沸,李明勋登上圜丘,献三牲于祭坛,焚香拜祭,庄重的祭礼完毕后,礼官已设金椅于圜丘之东,面南而列,冠冕服案于金椅前,圜丘之前,所有勋贵、官员和将领齐齐下跪,以内阁首相李海为首,高唱奏曰:“告祭礼成,请天子即皇帝位!”
李明勋自然不能应众人所请入坐皇位,而是自谦德薄,坚辞不受,而官将们也是按照早就设定好的剧本,一拥而上,再请即位,而李明勋再辞,如此三请三辞,须得官员簇拥着‘心不甘情不愿’的李明勋坐上皇位,才算礼成。
之后便是众官奉冕服于御座之前,首辅、将帅和耆老一同上千,为李明勋穿戴冕服一直到冕服穿戴完毕,才是退却,而这个过程后,官员便开始排班,倒是一众议员须得退下,因为他们算不上臣子,在历史中,只能算是代表民心的‘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