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遗毒子孙的策略,万万不可答应。”御前会议上,乌以风在听完李昭睿的介绍后,立刻表态。

    李君华问:“乌大人何意?”

    乌以风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算盘来,又打开他要递上去的报告,一笔笔的算起来:“皇上,我们就拿吉林绥靖区顺义郡王领地来算,如果废除外藩,改制旗佐,把全领地百姓都改为生产旗佐,而仅顺义郡王一家就取用赋税之十分之一,若其余属官、贵族待遇一应与海内贵族同等,那么.........。”

    噼里啪啦的一阵算盘打下来,得出的结论是,仅仅是给这些外藩贵族支出俸禄,其数目就已经超出了所有领民所产出的赋税。

    而实际上,如果这么办,真是情况肯定更糟糕。乌以风是把全部领民按照生产旗佐来计算的,这些生产旗佐不用承担军事义务,只负担赋税和徭役,实际与海内诸行省的百姓无异,但在理藩院治下的土地,生产旗佐占比例最大的云中绥靖区,也只占了六成左右,其余都是要承担军事义务,但又被免去赋税责任的内藩旗佐和外藩旗佐。

    而外藩改制是大事,为了避免地方发生变乱,最好还要配合免税、分田、整军等政策,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是要花钱的。

    “......草草一算,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案改制外藩,前三年的投入绝对会超过四千万元。卑职说的这四千万,可是理藩院全力负担之外的差额,请问这笔钱从何处而来,内阁会出吗?”乌以风说到最后,问了一个问题。

    几个人相互看看,已经担任内阁首辅的陈平说道:“事关帝国大业,内阁责无旁贷,但预算案是要议院那边通过的,想来.......。”

    “想来那群孙子,肯定会答应承担,第一年,你要多少他给多少,第二年,就给不全,之后就不给了。”李君威不客气的说道。

    林君弘接口说:“那接下来,差额就要被理藩院承担,理藩院怎么办?说来说去,只有出售国有资产,土地、矿山........。”

    李君华的眉头皱起来,他已经认识到,这应该不是外藩贵族自导自演的,而是有高人指点。

    而实际上,帝国现在主要的政治斗争是实权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前者拥有元老院和理藩院,后者执掌议院,管控最高法院,而在重要的行政总院之中,资产阶级也渐渐占据上风。实权贵族最大的依仗是皇帝,皇帝还是倾向于贵族的。

    但是,如果刨根问底的说起来,这就是国有制和私有化的一场斗争。

    资产阶级支持私有化,而皇帝则坚持国有制为主。

    在李明勋时代,帝国的前身,社团、合众国阶段,就建立了非常多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最早是军工企业、造船和远洋航运,把持的都是当时的国家命脉。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诸如航运、造船逐渐向民间开放,实际已经形成了私有为主体,国有为骨干的局面。

    但是国有企业之中又诞生了诸如钢铁、矿业、铁路等新兴的企业,依旧管控着国家命脉。

    李明勋建立国有企业的初衷是赚钱,比如当年的帝国远洋航运公司,完全把持着帝国势力范围与欧洲的贸易,仅仅是东方黄金与西方白银的兑换业务,就能为帝国每年创收百万两白银。也正是这些高利润行业的垄断,为帝国对付海陆两个方向的挑战提供了诸多资源。

    当帝国建立之后,国有企业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得到的加强,并且诞生了更有资产。李君华登基之后,强化了李明勋的国有化策略。

    其中最不容挑战的就是土地,要知道,在帝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过程中,旧有的地主士大夫群体已经被消灭殆尽,但是他们的土地却没有被简单的出售或者分给百姓,帝国把这部分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只是出租给民众使用。

    江南、湖广、中原和西北这些地方,土地的国有化程度很高。别的不说,申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只有部分勋贵的宅子是私有的,其余全都是国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