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奇汗很明知的选择了不抵抗,最终他被封了亲王,前往北京生活,也得到了诸多恩赏。只有他的一个儿子和女婿率领少量部众和几千骑兵逃到了沙俄境内,成为了帝国与沙俄之间扯皮的一个对象。

    在面对远疆区另外一个重要外藩哥萨克的时候,帝国就采取的另外一种手段。

    裴元器的外藩改制采取的先难后易的办法,首先收拾的就是不可能妥协的土尔扈特,而且非常的彻底,最后只保留了阿玉奇嫡系的这一支,剩下的贵族大部分都贬为了庶民,土尔扈特部原有的军队也都被解散,一直到几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采取义务兵役制度,土尔扈特人才参与了保家卫国的战争中。

    在冬季过去之后,裴元器奉申京命令,对其余外藩进行改制,这一次政策就缓和了很多。每个外藩,按照扎萨克多少和领民的多少各自给予了军队编制,以用来安置外藩的军队,只不过这些军队的指挥权不在外藩贵族手中,大部分被理藩院的内藩、禁军将领接管,少数掌握实权的外藩贵族,都是曾经前往申京多年,归化学堂毕业,或者有怯薛、巴图鲁等禁军背景的。

    也因为这一点,几个边疆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维持了较大规模的军队,后来随着大量的内藩旗佐转换为生产旗佐和部分编制取消,才减少下来。

    生产资料国有化、解放农奴和牧奴让外藩贵族失去了领民,成为了无根的浮萍。藩军编制的扩充让外藩中下层和贵族附庸有了出路,外藩就再难掀起什么暴乱来。

    接下来就是处置外藩的资产,按照皇帝的圣旨,保护了外藩的私有财产,并且按照爵位,三等台吉以上的贵族全都迁居镇守城居住。

    这个过程中爆发过少量的反抗,但很快就被镇压。而在理藩院内部,给予了改制后的外藩和内藩贵族一样的待遇,他们仍然拥有爵位、享受俸禄,并且在官职等方面拥有优先权,只不过世袭制度等封建残余被取消掉了。

    而哥萨克人被摆在了改制外藩,一直到帝国三十二年的秋季才开始接触进行。

    此前的大半年,所有的哥萨克群落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各大边疆区的镇守将军、绥靖区的绥靖将军都出面予以安抚。却并未把改制的风**进哥萨克的群落之中。

    一直到帝国三十二年的年底,各大边疆区的哥萨克部都收到了理藩院代为传达的圣旨。只给了两个选择,如果留在原地,就必须接受改制,成为内藩,一应待遇与其他族裔没有任何区别,一视同仁。

    如果不接受,就只能离开,前往外高加索,加入哥萨克共和国。迁移过去的哥萨克可以继续享受封建特权,却不再是帝国外藩,而是藩属国。

    帝国三十二年,也成为了哥萨克共和国的建国元年。

    这个共和国却不是后世的那种共和国,而是贵族共和。

    早在李君威西征沙俄后,就给予了大高加索山以南的哥萨克部落事实上的独立地位,虽然在很长时间里,那里的哥萨克也顶着绥靖将军的名头,实际上一应职位都是世袭的。

    李君威与当年的哥萨克几个首领达成过君子协定,哥萨克翻越大高加索山后所夺取的土地都为其自己所有,在合适的时间允许其建国独立。目的就是面向西亚天方教区建立一道屏障。

    十几年来,哥萨克人一直做的不错,在他们翻越大高加索山之前,外高加索一带属于奥斯曼和波斯的势力范围,但是也没有实现直接的统治,那些高山游牧、渔猎民族是这两个王朝争取的附庸。

    哥萨克人的忍耐和武勇,配合在帝国境内习得的军事纪律,获得的先进火器,让其在越过大高加索山后无往而不利,短短几年时间就征服了大高加索山南北的广袤区域,然后按照和帝国的协定,哥萨克人把大高加索山以北所有被征服的部落族群迁移到南面,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继续向南扩充,进攻亚美尼亚人聚集的地方。

    哥萨克人做的很成功,一直到他们直接与波斯人、奥斯曼人产生直接冲突后,才停下了征服的脚步。

    奥斯曼人眼见高加索山一带的附庸无力阻挡哥萨克人的铁蹄,于是把当年未被帝国消灭的鞑靼人拉到了高加索一带,做他们的帝国屏障,让哥萨克人向小亚细亚方向的进攻陷入了停滞,哥萨克人一向识时务,索性停下了脚步,转向东南方向,进攻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