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军官是大脑,而中低层军官则是一支军队的脊梁,没有了大脑和脊梁,印度的火器新军如何运转得当呢?
而实际上的情况比之赵铭德估计的还要恶劣,因为奥朗则布的残暴,被清洗的不光是军官,甚至一部分士兵都被株连,而一直到印度斯坦帝国进攻之前,清洗仍然在进行,不然李君度也得不到来自莫卧儿帝国内部的协助。
众人讨论大半个小时,皇帝终于抵达,开始了御前会议。
做出汇报的是海军大臣,其与情报部门等方面联合做出的判断的是,莫卧儿帝国内部动荡军心不稳,仅凭一国之力,是抵挡不住印度斯坦帝国的进攻,而德干联盟军队规模较小,想要介入就要扩军,这需要时间。所以,想要保持次大陆均势这一帝国战略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帝国亲自介入,不光是外交支持和物资援助,更是直接要派遣军队,不只是舰队,必须是陆战力量,规模还不能太小。
大臣们各自提出了疑问,海军大臣一一作出解答,比如印度斯坦帝国的军费来源,就是挪用的帝国借贷给其的铁路贷款,还可以通过封赏土地、授权抢掠乃至屠城的办法激励军队。
在结束之后,至少所有人都已经相信军方给出的判断,莫卧儿帝国是撑不住的。
但是,要不要参战,众人依旧形成不了决议。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帝国此时也面临着困难,尤其是财政困难。造成财政困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皇帝一直要求帝国普及小学教育,教育资金连年超支。西津、北美、苏伊士地区的移民和建设资金也是连年暴涨,仅仅是一个苏伊士运河计划,就超支了两倍有余。
但这只是皮毛,核心的因素是,帝国遭遇了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也就是经济危机。而这一次的经济危机,被称为‘铁路投机危机’。
李君华被帝国百姓称之为铁路皇帝,不仅仅是因为这位皇帝在皇子时期就参与了帝国第一条铁路京津铁路的建设,更是因为在其当政期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铁路,引发了铁路建设的狂潮。
一开始,铁路建设只是投资过大的问题,因为皇帝一直坚持国建、国有和国营的三大原则,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参与铁路建设之中。帝国铁路总公司不仅每年把运营铁路产生的利润全数投入到新线路的建设或者复线扩建中去,国家财政还会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其中。
铁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矿业、钢铁等产业的发展,对内陆水运不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帝国经济来说,建设铁路是正面效应。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帝国二十五年的时候,李君华放松了对铁路的管制措施。
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仅仅是国家投资,哪怕是国家大规模向银行贷款、从民间融资,仍然满足不了帝国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所以需要民间资本的投入。
而第二个,帝国需要集中财政资源,投资建设对国家战略有着重大影响,但因为不会产生盈利,民间资本不会投资的铁路线路,其中代表就是大陆纵贯线计划之中的亚欧大陆桥,黑海到中国沿海城市的铁路。
在经过调整之中,帝国的铁路政策只坚持了国有原则,不在坚持完全的国营、国建。为了促进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甚至还给出了很多优惠。
民营企业只要投资建设一条铁路线,不仅可以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还可以在建成之后,获得这条铁路线至少十五年的运营权,用以收回成本,创造利润。民营铁路公司还可以获得铁路沿线周边国有土地的开发使用权,少则两侧五百米,多则两公里,而政府还会帮助完成私有土地的征用与百姓拆迁工作。
为了集中资金把兰州至青岛的铁路开通,帝国政府于帝国二十五年末,正式把已经开始的半岛铁路对外招标,这条铁路连同的是汉城至沈阳,可以把辽宁的煤炭直接输入到缺煤的汉城地区。因为已经建设了两年时间,所以这条铁路立刻受到民间资本的追捧,与帝国二十八年建成,当年就产生了利润,尤其是平壤到汉城这一段,利润非常高,民营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热情因此而高涨。
在帝国二十五年的时候,帝国还只有一万两千公里的铁路,而到了帝国三十四年的时候,铁路里程就超过了三万公里。从铁路扩张的速度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带动了帝国重工业的发展。
但是,自帝国三十一年起,铁路建设就出现了问题,原因就在于,很多民营铁路公司长期无法实现盈利,因而申请的铁路线路逐渐减少,甚至一些已经申请下来的线路,开工的线路都选择了停建。而到了帝国三十三年,民营铁路公司大规模的破产,与其相关的钢铁冶炼和矿业也陷入发展停滞,银行也因为坏账太多,出现了倒闭的现象,一场席卷全国,乃至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已经显现。
若非因为如此,帝国也不会大规模的推行铁路走出去,在南洋诸藩属国、印度斯坦帝国、奥斯曼、普鲁士、荷兰、葡萄牙等友好国家大规模修建铁路了。
而实际上的情况比之赵铭德估计的还要恶劣,因为奥朗则布的残暴,被清洗的不光是军官,甚至一部分士兵都被株连,而一直到印度斯坦帝国进攻之前,清洗仍然在进行,不然李君度也得不到来自莫卧儿帝国内部的协助。
众人讨论大半个小时,皇帝终于抵达,开始了御前会议。
做出汇报的是海军大臣,其与情报部门等方面联合做出的判断的是,莫卧儿帝国内部动荡军心不稳,仅凭一国之力,是抵挡不住印度斯坦帝国的进攻,而德干联盟军队规模较小,想要介入就要扩军,这需要时间。所以,想要保持次大陆均势这一帝国战略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帝国亲自介入,不光是外交支持和物资援助,更是直接要派遣军队,不只是舰队,必须是陆战力量,规模还不能太小。
大臣们各自提出了疑问,海军大臣一一作出解答,比如印度斯坦帝国的军费来源,就是挪用的帝国借贷给其的铁路贷款,还可以通过封赏土地、授权抢掠乃至屠城的办法激励军队。
在结束之后,至少所有人都已经相信军方给出的判断,莫卧儿帝国是撑不住的。
但是,要不要参战,众人依旧形成不了决议。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帝国此时也面临着困难,尤其是财政困难。造成财政困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皇帝一直要求帝国普及小学教育,教育资金连年超支。西津、北美、苏伊士地区的移民和建设资金也是连年暴涨,仅仅是一个苏伊士运河计划,就超支了两倍有余。
但这只是皮毛,核心的因素是,帝国遭遇了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也就是经济危机。而这一次的经济危机,被称为‘铁路投机危机’。
李君华被帝国百姓称之为铁路皇帝,不仅仅是因为这位皇帝在皇子时期就参与了帝国第一条铁路京津铁路的建设,更是因为在其当政期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铁路,引发了铁路建设的狂潮。
一开始,铁路建设只是投资过大的问题,因为皇帝一直坚持国建、国有和国营的三大原则,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参与铁路建设之中。帝国铁路总公司不仅每年把运营铁路产生的利润全数投入到新线路的建设或者复线扩建中去,国家财政还会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其中。
铁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矿业、钢铁等产业的发展,对内陆水运不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帝国经济来说,建设铁路是正面效应。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帝国二十五年的时候,李君华放松了对铁路的管制措施。
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仅仅是国家投资,哪怕是国家大规模向银行贷款、从民间融资,仍然满足不了帝国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所以需要民间资本的投入。
而第二个,帝国需要集中财政资源,投资建设对国家战略有着重大影响,但因为不会产生盈利,民间资本不会投资的铁路线路,其中代表就是大陆纵贯线计划之中的亚欧大陆桥,黑海到中国沿海城市的铁路。
在经过调整之中,帝国的铁路政策只坚持了国有原则,不在坚持完全的国营、国建。为了促进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甚至还给出了很多优惠。
民营企业只要投资建设一条铁路线,不仅可以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还可以在建成之后,获得这条铁路线至少十五年的运营权,用以收回成本,创造利润。民营铁路公司还可以获得铁路沿线周边国有土地的开发使用权,少则两侧五百米,多则两公里,而政府还会帮助完成私有土地的征用与百姓拆迁工作。
为了集中资金把兰州至青岛的铁路开通,帝国政府于帝国二十五年末,正式把已经开始的半岛铁路对外招标,这条铁路连同的是汉城至沈阳,可以把辽宁的煤炭直接输入到缺煤的汉城地区。因为已经建设了两年时间,所以这条铁路立刻受到民间资本的追捧,与帝国二十八年建成,当年就产生了利润,尤其是平壤到汉城这一段,利润非常高,民营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热情因此而高涨。
在帝国二十五年的时候,帝国还只有一万两千公里的铁路,而到了帝国三十四年的时候,铁路里程就超过了三万公里。从铁路扩张的速度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带动了帝国重工业的发展。
但是,自帝国三十一年起,铁路建设就出现了问题,原因就在于,很多民营铁路公司长期无法实现盈利,因而申请的铁路线路逐渐减少,甚至一些已经申请下来的线路,开工的线路都选择了停建。而到了帝国三十三年,民营铁路公司大规模的破产,与其相关的钢铁冶炼和矿业也陷入发展停滞,银行也因为坏账太多,出现了倒闭的现象,一场席卷全国,乃至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已经显现。
若非因为如此,帝国也不会大规模的推行铁路走出去,在南洋诸藩属国、印度斯坦帝国、奥斯曼、普鲁士、荷兰、葡萄牙等友好国家大规模修建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