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万户来源是河中之地的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普什图人、波斯人和少量哈萨克人。这些是当年李君度在河中之地积攒的基本盘,他们与华族构成了十万户中的上三万户。
而下七万户的来源就很复杂的,其主体基本上裕王李君威的赠予。
裕王西征中亚、南俄大草原与李君度建立印度斯坦帝国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当时裕王李君威在其征服的区域实行的政策是要地不要人。李君威发现,帝国已经彻底控制的蒙古各部拥有非常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因此利用蒙古骑兵和少量帝国精锐,就横扫了亚欧大陆核心区域,但却不接受这些新征服区域的天方教民族。
如果按照蒙古人的传统,高于车轮的男人一律都杀了,也就能形成换血。可李君威没有这么做,他把新征服区域内广泛分布的哈萨克各部、鞑靼人等天方教民族中的男人全都打包送去了印度,把女人、孩子则分别赏赐给了参与西征的,建立功勋的蒙古勋贵。
而这些中亚、南俄的草原天方教民族,都是能拉弓射箭的好汉,天生的战士,他们进入李君度的体系,为其打下了天下,成为了功臣,并且在战争中获得了土地、宅院和女人,组成了七万户。
满清统治中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得到了蒙古各部的支持,称之为满蒙一家。这一点在印度斯坦帝国也有体现,李君度入主印度之后,选择了锡克族这类武德充沛的民族,通过联姻、授地等方式,获得其支持,这些在次大陆是少数民族,却为印度斯坦帝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军队。
此外,与满清入关之后拉拢汉人地主士大夫一样,李君度入主次大陆,只是在北部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来彰显自己的武威,震慑抵抗者,建国之后,立刻对次大陆上所有民族的土邦领主施以怀柔政策。
因此,李君度建立自己的帝国,除了军事征服还有政治收买,前者诞生了新生的军事贵族——华族和十万户,而后者则保留了旧体制下的诸多封建领主。
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印度斯坦帝国拥有大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垄断了朝廷的职位,拥有政治、经济上的诸多特权。虽然几乎所有的封建国家都是如此,但同样如此是,这样一个国家会快速的腐化。
尤其是李君度的去世,伴随着印度斯坦帝国最后的征服结束,更是加速了这种腐化。
如果李昭圭只是想维持统治,做一个乾隆式的君主的话,那么他什么都不用做,只管享乐就是了,其一辈子挥霍,也不会挥霍完这个国家,但问题是,李昭圭想要有所作为。
印度斯坦帝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其所生产的棉花是这个时代最为紧俏的商品。但是位于印度河中上游平原生产的棉花却需要铁路才能运输到海边港口,但李昭圭发现,自己的帝国却修筑不了这条铁路,主要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投资与土地问题。
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那些正在快速堕落,享受特权却不用承担责任的特权阶层。于是,李昭圭想要做一回雍正,要摊丁入亩,要特权阶层和普通人一样当差纳粮,但这些显然触动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推行起来极为困难,也引发了印度斯坦帝国内部对皇帝的不满。
李君威一开始不担心着这个,但他发现,自己那个儿子李昭奕在李昭圭主导的改革之中选择了沉默,甚至在某些时候站在了李昭圭的对立面,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只有李君威父子知道,李昭圭的这个皇位是怎么来的。
李君度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李昭圭,不是因为他不优秀,只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太像抢走自己皇位的二弟了,这是李君度一辈子都没迈过去的坎,他讨厌二弟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相反,他极为喜欢名义上是自己儿子的侄子李昭奕,或许也有爱屋及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李昭奕活脱脱的就是年轻版的他。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李君度是要把皇位传递给李昭奕的,但李君威在印度,明确表示了要支持李昭圭,于是李君度耍了一个手段,他故意在传旨诏书上写了要传位李昭奕,但却提前告诉李昭奕,在他死后要支持李昭圭当皇帝。
这样就获得皆大欢喜的局面,事实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在他算计之中。当时李君度就告诉李昭奕,应该让自己的儿子李昭圭当十年到十五年的皇帝,这段时间,两国友好,李昭奕可以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找一个机会,夺了李昭圭的皇位。
而今年,就是李昭圭登基十周年。
但李君度算漏的还是他的弟弟,李君威。
而下七万户的来源就很复杂的,其主体基本上裕王李君威的赠予。
裕王西征中亚、南俄大草原与李君度建立印度斯坦帝国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当时裕王李君威在其征服的区域实行的政策是要地不要人。李君威发现,帝国已经彻底控制的蒙古各部拥有非常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因此利用蒙古骑兵和少量帝国精锐,就横扫了亚欧大陆核心区域,但却不接受这些新征服区域的天方教民族。
如果按照蒙古人的传统,高于车轮的男人一律都杀了,也就能形成换血。可李君威没有这么做,他把新征服区域内广泛分布的哈萨克各部、鞑靼人等天方教民族中的男人全都打包送去了印度,把女人、孩子则分别赏赐给了参与西征的,建立功勋的蒙古勋贵。
而这些中亚、南俄的草原天方教民族,都是能拉弓射箭的好汉,天生的战士,他们进入李君度的体系,为其打下了天下,成为了功臣,并且在战争中获得了土地、宅院和女人,组成了七万户。
满清统治中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得到了蒙古各部的支持,称之为满蒙一家。这一点在印度斯坦帝国也有体现,李君度入主印度之后,选择了锡克族这类武德充沛的民族,通过联姻、授地等方式,获得其支持,这些在次大陆是少数民族,却为印度斯坦帝国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军队。
此外,与满清入关之后拉拢汉人地主士大夫一样,李君度入主次大陆,只是在北部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来彰显自己的武威,震慑抵抗者,建国之后,立刻对次大陆上所有民族的土邦领主施以怀柔政策。
因此,李君度建立自己的帝国,除了军事征服还有政治收买,前者诞生了新生的军事贵族——华族和十万户,而后者则保留了旧体制下的诸多封建领主。
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印度斯坦帝国拥有大量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垄断了朝廷的职位,拥有政治、经济上的诸多特权。虽然几乎所有的封建国家都是如此,但同样如此是,这样一个国家会快速的腐化。
尤其是李君度的去世,伴随着印度斯坦帝国最后的征服结束,更是加速了这种腐化。
如果李昭圭只是想维持统治,做一个乾隆式的君主的话,那么他什么都不用做,只管享乐就是了,其一辈子挥霍,也不会挥霍完这个国家,但问题是,李昭圭想要有所作为。
印度斯坦帝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其所生产的棉花是这个时代最为紧俏的商品。但是位于印度河中上游平原生产的棉花却需要铁路才能运输到海边港口,但李昭圭发现,自己的帝国却修筑不了这条铁路,主要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投资与土地问题。
而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那些正在快速堕落,享受特权却不用承担责任的特权阶层。于是,李昭圭想要做一回雍正,要摊丁入亩,要特权阶层和普通人一样当差纳粮,但这些显然触动了特权阶层的利益,推行起来极为困难,也引发了印度斯坦帝国内部对皇帝的不满。
李君威一开始不担心着这个,但他发现,自己那个儿子李昭奕在李昭圭主导的改革之中选择了沉默,甚至在某些时候站在了李昭圭的对立面,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只有李君威父子知道,李昭圭的这个皇位是怎么来的。
李君度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李昭圭,不是因为他不优秀,只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太像抢走自己皇位的二弟了,这是李君度一辈子都没迈过去的坎,他讨厌二弟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相反,他极为喜欢名义上是自己儿子的侄子李昭奕,或许也有爱屋及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李昭奕活脱脱的就是年轻版的他。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李君度是要把皇位传递给李昭奕的,但李君威在印度,明确表示了要支持李昭圭,于是李君度耍了一个手段,他故意在传旨诏书上写了要传位李昭奕,但却提前告诉李昭奕,在他死后要支持李昭圭当皇帝。
这样就获得皆大欢喜的局面,事实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在他算计之中。当时李君度就告诉李昭奕,应该让自己的儿子李昭圭当十年到十五年的皇帝,这段时间,两国友好,李昭奕可以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找一个机会,夺了李昭圭的皇位。
而今年,就是李昭圭登基十周年。
但李君度算漏的还是他的弟弟,李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