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李凌终究是没能过踏实了。
突然的变化让他完全无法安心过年,对今后江南局势的考虑,对朝廷突然变卦的猜想,以及对闻铭处境的担忧……种种复杂而忐忑的心情,时刻萦绕于李凌心头,但因如今的通讯过慢,却在年前连一个说法都未能落实。即便他在得知此变故后的第二天便已派人送信各处,查问内情。
可即便是金陵的闻巡抚,也没法在短短几日内就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更别提远在千里之外京师的反应了。他这次不光给身在朝中的徐沧去了信,就连萧承志和孙璧都没有遗漏,反正就是打算通过各种角度来了解此事真相,以及背后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然后直到正月初六,闻铭才终于来了回信,只是信的内容却很是简单,分成两个意思——重编民册一事暂缓,以及耐心等待朝廷的下一步计划。至于他自己的想法什么的,却是只字未提,最后更是加了一句“此信看过即焚”。
只这一句,就让李凌感受到了闻铭情况很是不妙,这是担心会牵连到自己才想着把一切私底下的联系都给切断啊。
对此,李凌心中更感沉重,却又无能为力,在这事上自己确实位卑力弱,也就打打下手,真出了什么变故,却是什么都帮不上。只希望闻铭他能度过这一劫了,毕竟像这样有理想,有能力,又愿意为社稷为百姓做事的好官,在如今的大越朝中可太少见了。
等到正月过半,京城那边的回信也终于先后送达,先来的是孙璧和萧承志联名来信,上头关于江南重编民册一事写得并不多,毕竟两人一个还在守孝,一个对朝中事务了解不多,也得亏这次的事情闹得动静极大,他们才能有所耳闻。
就信中所说,腊月中旬之后,京城朝野间就多有人在非议江南巡抚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开始时,还有一些人为其说话,但没过多久,随着有数十名御史言官联名弹劾闻铭的种种不法事后,帮他说话的声音就彻底消失了。
那是真正的墙倒众人推啊,闻铭的名声瞬间一落千丈,就连已入军营中历练的萧承志都从同僚那儿听说了不少他的坏话,什么好大喜功,什么刚愎自用,什么排除异己,甚至连之前江南的几番乱子,其根源居然也扣到了闻巡抚的头上。大有闻铭不除,江南不安的意思在里头了。
哪怕两人信中只是简单地提上几笔,也让李凌明显感到了一阵压力,闻巡抚竟已成朝中人人喊打般的存在,如此一来,别说再推行什么重编民册的大事了,恐怕他连官职都未必能保得住啊。
而这封信中更多的内容则是在陈述二人大半年里的经历与变化。
孙璧其实也就那样,按皇帝的意思,他将要在母亲灵前守孝三年,这才刚过一年呢。唯一值得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心态倒是平和了许多,不再怨天尤人,反过来
劝说李凌不要因为受到挫折就做出什么傻事来,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而且据萧承志所说在年前,他和皇帝还见过一面,虽然父子两人并没有因此就尽释前嫌,但也总算有了一些改观,总比一直僵着要强得多。然后守孝的时候,孙璧就练练武,看看书,尤其是兵书什么的,现在对领兵作战一事倒是有了新的见解和提高。
至于萧承志,在京城倒是过得颇为滋润。
一开始,他在京城只是和一些勋贵子弟一同读书,而他豪爽仗义的性格居然真就和这些相似出身的纨绔子弟们打成了一片。倒是皇帝真让他学的什么经世礼义的东西,他没能学进去多少。
所以等到去年秋季,确认他不是读书的料后,皇帝索性把他又丢进了军营历练。这一下,却让萧承志如鱼得水,在军营中混得风生水起,短短时间里就结交了不少朋友,与其他勋贵子弟一比,他这个定西侯世子居然也算不错了。
也是靠着这些经营出来的人脉关系,萧承志才能对朝中变化有所掌握,知道了闻铭和江南的种种事情。不过他对什么重编民册这样的大事还是有些懵懂,所以信中更多就是随口提提,让李凌放宽心罢了。
读过两人的来信,李凌也只能苦笑,不过还是为两个兄弟眼下还算安稳的境遇感到高兴。随后又想着何时大家还能共事,还能跟在西南时那样联手,又是一阵唏嘘……
这样的情绪,在几日后,徐沧回信送到,才再次发生了变化。在看完他那厚厚的一沓信后,李凌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事情,已无可挽回,走向了最差的结果!
突然的变化让他完全无法安心过年,对今后江南局势的考虑,对朝廷突然变卦的猜想,以及对闻铭处境的担忧……种种复杂而忐忑的心情,时刻萦绕于李凌心头,但因如今的通讯过慢,却在年前连一个说法都未能落实。即便他在得知此变故后的第二天便已派人送信各处,查问内情。
可即便是金陵的闻巡抚,也没法在短短几日内就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更别提远在千里之外京师的反应了。他这次不光给身在朝中的徐沧去了信,就连萧承志和孙璧都没有遗漏,反正就是打算通过各种角度来了解此事真相,以及背后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
然后直到正月初六,闻铭才终于来了回信,只是信的内容却很是简单,分成两个意思——重编民册一事暂缓,以及耐心等待朝廷的下一步计划。至于他自己的想法什么的,却是只字未提,最后更是加了一句“此信看过即焚”。
只这一句,就让李凌感受到了闻铭情况很是不妙,这是担心会牵连到自己才想着把一切私底下的联系都给切断啊。
对此,李凌心中更感沉重,却又无能为力,在这事上自己确实位卑力弱,也就打打下手,真出了什么变故,却是什么都帮不上。只希望闻铭他能度过这一劫了,毕竟像这样有理想,有能力,又愿意为社稷为百姓做事的好官,在如今的大越朝中可太少见了。
等到正月过半,京城那边的回信也终于先后送达,先来的是孙璧和萧承志联名来信,上头关于江南重编民册一事写得并不多,毕竟两人一个还在守孝,一个对朝中事务了解不多,也得亏这次的事情闹得动静极大,他们才能有所耳闻。
就信中所说,腊月中旬之后,京城朝野间就多有人在非议江南巡抚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开始时,还有一些人为其说话,但没过多久,随着有数十名御史言官联名弹劾闻铭的种种不法事后,帮他说话的声音就彻底消失了。
那是真正的墙倒众人推啊,闻铭的名声瞬间一落千丈,就连已入军营中历练的萧承志都从同僚那儿听说了不少他的坏话,什么好大喜功,什么刚愎自用,什么排除异己,甚至连之前江南的几番乱子,其根源居然也扣到了闻巡抚的头上。大有闻铭不除,江南不安的意思在里头了。
哪怕两人信中只是简单地提上几笔,也让李凌明显感到了一阵压力,闻巡抚竟已成朝中人人喊打般的存在,如此一来,别说再推行什么重编民册的大事了,恐怕他连官职都未必能保得住啊。
而这封信中更多的内容则是在陈述二人大半年里的经历与变化。
孙璧其实也就那样,按皇帝的意思,他将要在母亲灵前守孝三年,这才刚过一年呢。唯一值得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心态倒是平和了许多,不再怨天尤人,反过来
劝说李凌不要因为受到挫折就做出什么傻事来,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而且据萧承志所说在年前,他和皇帝还见过一面,虽然父子两人并没有因此就尽释前嫌,但也总算有了一些改观,总比一直僵着要强得多。然后守孝的时候,孙璧就练练武,看看书,尤其是兵书什么的,现在对领兵作战一事倒是有了新的见解和提高。
至于萧承志,在京城倒是过得颇为滋润。
一开始,他在京城只是和一些勋贵子弟一同读书,而他豪爽仗义的性格居然真就和这些相似出身的纨绔子弟们打成了一片。倒是皇帝真让他学的什么经世礼义的东西,他没能学进去多少。
所以等到去年秋季,确认他不是读书的料后,皇帝索性把他又丢进了军营历练。这一下,却让萧承志如鱼得水,在军营中混得风生水起,短短时间里就结交了不少朋友,与其他勋贵子弟一比,他这个定西侯世子居然也算不错了。
也是靠着这些经营出来的人脉关系,萧承志才能对朝中变化有所掌握,知道了闻铭和江南的种种事情。不过他对什么重编民册这样的大事还是有些懵懂,所以信中更多就是随口提提,让李凌放宽心罢了。
读过两人的来信,李凌也只能苦笑,不过还是为两个兄弟眼下还算安稳的境遇感到高兴。随后又想着何时大家还能共事,还能跟在西南时那样联手,又是一阵唏嘘……
这样的情绪,在几日后,徐沧回信送到,才再次发生了变化。在看完他那厚厚的一沓信后,李凌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事情,已无可挽回,走向了最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