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虞衡在信中写道:“岐州地处偏远,百姓生活远不如江南一带,又因常年困苦,只得温饱,略有不适,都舍不得去看大夫,只想自己扛过去。身为岐州百姓的父母官,我实在不忍心见他们节俭若此,所以想等养殖场办起来后,在医药上给百姓们一些便利。
家中实在太过贫困的百姓,鳏寡孤独废疾者,或因人祸而生计艰难的百姓,若有病痛,可去官府进行困难认定,层层认定审查后,确定他们为贫困户后,官府进行存底,并给当地医馆贫困名单。贫困百姓去规定的医馆看病,问诊吃药的花费,朝廷给他们分担一部分,以示陛下仁德。
我粗略算了算,目前国库的存银应该有一千五百万两左右,很是宽裕。您若是有意,可以上书陛下,在京城试用,觉得不错,便在全天下施行,不是更好?
您别看到需要朝廷出银子就跳脚,实际上,这事儿长时间办下来,肯定是赚的,”
胡尚书看到这儿,笑容已经全部消失,忍不住破口大骂,“岐州虽是下州,整个州也有几十万人口,虽说这几年百姓生活慢慢变好了,穷困之家还不是一大堆?这些人,每个人看病的花费,朝廷都给他们承担一部分,朝廷哪儿来那么多钱!”
那兔崽子又做的什么白日大梦!
胡尚书简直想打人。尤其是想到虞衡这人自有一股轴劲儿,打从他崭露头角那天起,他要办的事儿,就没有办不成的。这事儿就不能细想,一想胡尚书就觉得脑门儿一鼓一鼓抽抽的疼。
真要被虞衡干成了,岐州那边橡胶厂的进账,别说交给国库了,胡尚书都担心,到时候那小王八蛋把岐州的家底儿给败光了后,会不会找朝廷要银子去填他那儿窟窿。
那画面太美,胡尚书简直不敢想。国库亏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特么把一个州霍霍成那样儿,还想入阁?不被御史喷死,被史官口诛笔伐遗臭万年就是你老虞家祖上烧高香了!
这破孩子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胡尚书这回是真的愁得睡不着觉了。
关键吧,这事儿还不能对别人说。虞衡现在正是风头正盛的时候,或者说,自打他出名以来,风头就没下去过。就算远离京城前去岐州任职,离京千里地,还能时不时搞个大新闻出来,让京城众人都震惊一回。
别看胡尚书嘴上骂虞衡败家,实际上心里可骄傲了。就虞衡在岐州做的那些事儿,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只等任期满,调他进京,入阁就基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不是谁都有那个能耐能把一个穷乡僻壤的下州治理成现在这样儿。虞衡去了岐州三年,这三年,岐州的发展就像是骑了千里马似的,一日千里,咻的一下就戳了不少州的屁股,排名蹭蹭往上窜。虽然还不能和有名的富庶之地相比,但按岐州现在的情况,一个中州是跑不了的。
三年时间就能把一个排名倒数的下州治理成一个中州,这本事,金銮殿上站着的那些人,谁能拍着胸脯保证说自己能做到的?
反正胡尚书自己是不敢夸下这个海口的。
这样一份毋庸置疑的政绩在,即便虞衡回京时年纪还不到三十,但昭宁帝要是想让他入阁,其他官员也反驳不了。
就算是最为严苛的御史,在这方面都挑不出虞衡的毛病来。
当年虞衡自己主动请缨去岐州,其他人嘴上虽然不说,心里难免会嘀咕几句他怕是脑子有病,放着这么多个好地方不选,傻不拉几地选了岐州。这不纯粹就是给自己添堵吗?
有简单模式不走,偏要给自己开个地狱难度,这不是脑子有病是什么?
家中实在太过贫困的百姓,鳏寡孤独废疾者,或因人祸而生计艰难的百姓,若有病痛,可去官府进行困难认定,层层认定审查后,确定他们为贫困户后,官府进行存底,并给当地医馆贫困名单。贫困百姓去规定的医馆看病,问诊吃药的花费,朝廷给他们分担一部分,以示陛下仁德。
我粗略算了算,目前国库的存银应该有一千五百万两左右,很是宽裕。您若是有意,可以上书陛下,在京城试用,觉得不错,便在全天下施行,不是更好?
您别看到需要朝廷出银子就跳脚,实际上,这事儿长时间办下来,肯定是赚的,”
胡尚书看到这儿,笑容已经全部消失,忍不住破口大骂,“岐州虽是下州,整个州也有几十万人口,虽说这几年百姓生活慢慢变好了,穷困之家还不是一大堆?这些人,每个人看病的花费,朝廷都给他们承担一部分,朝廷哪儿来那么多钱!”
那兔崽子又做的什么白日大梦!
胡尚书简直想打人。尤其是想到虞衡这人自有一股轴劲儿,打从他崭露头角那天起,他要办的事儿,就没有办不成的。这事儿就不能细想,一想胡尚书就觉得脑门儿一鼓一鼓抽抽的疼。
真要被虞衡干成了,岐州那边橡胶厂的进账,别说交给国库了,胡尚书都担心,到时候那小王八蛋把岐州的家底儿给败光了后,会不会找朝廷要银子去填他那儿窟窿。
那画面太美,胡尚书简直不敢想。国库亏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特么把一个州霍霍成那样儿,还想入阁?不被御史喷死,被史官口诛笔伐遗臭万年就是你老虞家祖上烧高香了!
这破孩子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胡尚书这回是真的愁得睡不着觉了。
关键吧,这事儿还不能对别人说。虞衡现在正是风头正盛的时候,或者说,自打他出名以来,风头就没下去过。就算远离京城前去岐州任职,离京千里地,还能时不时搞个大新闻出来,让京城众人都震惊一回。
别看胡尚书嘴上骂虞衡败家,实际上心里可骄傲了。就虞衡在岐州做的那些事儿,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只等任期满,调他进京,入阁就基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不是谁都有那个能耐能把一个穷乡僻壤的下州治理成现在这样儿。虞衡去了岐州三年,这三年,岐州的发展就像是骑了千里马似的,一日千里,咻的一下就戳了不少州的屁股,排名蹭蹭往上窜。虽然还不能和有名的富庶之地相比,但按岐州现在的情况,一个中州是跑不了的。
三年时间就能把一个排名倒数的下州治理成一个中州,这本事,金銮殿上站着的那些人,谁能拍着胸脯保证说自己能做到的?
反正胡尚书自己是不敢夸下这个海口的。
这样一份毋庸置疑的政绩在,即便虞衡回京时年纪还不到三十,但昭宁帝要是想让他入阁,其他官员也反驳不了。
就算是最为严苛的御史,在这方面都挑不出虞衡的毛病来。
当年虞衡自己主动请缨去岐州,其他人嘴上虽然不说,心里难免会嘀咕几句他怕是脑子有病,放着这么多个好地方不选,傻不拉几地选了岐州。这不纯粹就是给自己添堵吗?
有简单模式不走,偏要给自己开个地狱难度,这不是脑子有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