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万事不会让徐梁那么顺心,总有那么三两个跳梁小丑让人头疼。
这个时候,一个叫做孙之獬的天启年间,丝毫没有节操的读书人出现了。
……
故事是这般发展的,当初清军入关,与那些满门投井而死,满门上吊而死的士大夫不一样,读了一辈子的书孙之獬选择了投降。
当初满清的待遇很好,满清入中华,打着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幌子,为了让汉族的大臣可以接受自己,便允许大家传明朝的袍服,戴之前的乌纱帽。
可这位孙大人不一样,他投降之后,节操根本不想要了,直接与家里奴仆一起剃头留辫子,并且换上满装,一心一意帮着马青主子收揽人心。
满清朝廷便直接让他做了礼部侍郎,可天下都无比痛恨这个脸祖宗是谁都忘记了禽兽。
可能是人民群众的仇恨,也可能是朝堂上同僚的鄙视,彻底让这厮放飞了自我,他最近在朝堂上说出了更家忘记祖宗的话语,是陛下从中国,而非中国从陛下也。
这句话严重刺激了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人物。
大明朝因为重点打击残元势力,对于女真族其实是一直是羁縻政策,因为在大明朝看来,满洲这种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可言的民族,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前途。
即便是当初武力值爆表的努尔哈赤,也只是李家的一条狗而已。
所以即便是如今入关了,满清的内心依然无比的自卑,所以他们动不动就拿自己是女真,而女真曾经有大金这段辉煌的历史说事。
孙之獬将清帝与中国割裂开来,在明朝士大夫看来是愚不可及的行为,然而在满洲权贵看来却是格外有理。
为他们从未将自己与中国视作一个整体,即便他们入关三百年之后,也仍然生活在阴暗自卑的角落里,不相信中国和自己乃是一体。
为了不让“陛下”从中国,而让中国从“陛下”。就要明确服冠礼仪。
直观来说,扩大剃发队伍。
多尔衮在入京之初就要求军民人等剃发,但因为抵触之声实在太大,为了缓解人心,多尔衮才废除了第一次“剃发令”。因此许多汉官虽然当着清廷的官,却仍旧穿着大明的冠服,甚至连印信都还是大明的。
然而现在多尔衮已经不打算再玩温情脉脉的怀柔政策了。要想甄别出反满的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剃发。
或许有人会说。剃了头发该反满的一样反满。可是在这个尚有操守的年代,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毁,剃发就是剔去了为人的立身之本。连立身之本都不存在了,还反满干嘛?就这么作为一具行尸走肉过活呗!
所以当多尔衮的剃发令一出,“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呼声自然就响了起来。
这个时候,一个叫做孙之獬的天启年间,丝毫没有节操的读书人出现了。
……
故事是这般发展的,当初清军入关,与那些满门投井而死,满门上吊而死的士大夫不一样,读了一辈子的书孙之獬选择了投降。
当初满清的待遇很好,满清入中华,打着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幌子,为了让汉族的大臣可以接受自己,便允许大家传明朝的袍服,戴之前的乌纱帽。
可这位孙大人不一样,他投降之后,节操根本不想要了,直接与家里奴仆一起剃头留辫子,并且换上满装,一心一意帮着马青主子收揽人心。
满清朝廷便直接让他做了礼部侍郎,可天下都无比痛恨这个脸祖宗是谁都忘记了禽兽。
可能是人民群众的仇恨,也可能是朝堂上同僚的鄙视,彻底让这厮放飞了自我,他最近在朝堂上说出了更家忘记祖宗的话语,是陛下从中国,而非中国从陛下也。
这句话严重刺激了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人物。
大明朝因为重点打击残元势力,对于女真族其实是一直是羁縻政策,因为在大明朝看来,满洲这种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可言的民族,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前途。
即便是当初武力值爆表的努尔哈赤,也只是李家的一条狗而已。
所以即便是如今入关了,满清的内心依然无比的自卑,所以他们动不动就拿自己是女真,而女真曾经有大金这段辉煌的历史说事。
孙之獬将清帝与中国割裂开来,在明朝士大夫看来是愚不可及的行为,然而在满洲权贵看来却是格外有理。
为他们从未将自己与中国视作一个整体,即便他们入关三百年之后,也仍然生活在阴暗自卑的角落里,不相信中国和自己乃是一体。
为了不让“陛下”从中国,而让中国从“陛下”。就要明确服冠礼仪。
直观来说,扩大剃发队伍。
多尔衮在入京之初就要求军民人等剃发,但因为抵触之声实在太大,为了缓解人心,多尔衮才废除了第一次“剃发令”。因此许多汉官虽然当着清廷的官,却仍旧穿着大明的冠服,甚至连印信都还是大明的。
然而现在多尔衮已经不打算再玩温情脉脉的怀柔政策了。要想甄别出反满的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剃发。
或许有人会说。剃了头发该反满的一样反满。可是在这个尚有操守的年代,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毁,剃发就是剔去了为人的立身之本。连立身之本都不存在了,还反满干嘛?就这么作为一具行尸走肉过活呗!
所以当多尔衮的剃发令一出,“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呼声自然就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