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郭浩如果这样做,不是在资敌么,殊不知如果他不这样做,就算打败了契丹,百年之后还会回到原点。

    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之所以经常入侵中原,就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饭,如果百姓能吃饱饭,那么就很少有叛乱。

    除了温饱问题,文化方面也很重要,中原百姓爱好和平,不愿意战争,可游牧民族不同,掠夺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热衷战争。

    同样随着郭浩的观察,他还发现了一点,那就是北方南侵一般都在秋季,因为这个时候水草丰美,膘肥马壮,而且中原是秋收时节,去了就有收获。

    如果这个时候出兵,一般都打不过对方,历史上这个现象很多,很多名将都会避开这个阶段,选择在冬天或者春天攻打。

    这样一来,郭浩想要同化他们的同时,必须还要具有强大的实力,能够拦住他们的进攻,敢伸手就打你,打疼了打怕了,也就长记性了。

    这是郭浩最终的战略,也不知道他这辈子能否完成,可是一旦完成,就能消除华夏千百年来的隐患。

    天下都是汉人,统治起来要比那些羁縻州牢固的多,就算有少数民族存在,只需要保留他们的民族特色,其余习惯和汉人无异。

    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想要回去就难了。

    所以对于那些羁縻州,是一个开始,是一场实验,如果成功了,郭浩下一个对象就是辽国。

    如果辽国不配合,那就战场上见,郭浩不会鱼死网破,开始只要通商和文化交流的权利。

    而辽国需要发展,也恰好需要这些,表面上看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殊不知郭浩是为了彻底统一做准备。

    ……

    辽国新皇登基,百业待兴,由于没有了北汉捣乱,燕云十六州又过不去,所以两国也没什么战争,一心发展。

    两国都在发展,大宋的速度明显要快一些,军事学院进入正轨,那些书院也没再吵着正名。

    其实一个正文大典,郭浩不是不能举行,只是他这么做,就是想给武将们一个尊重。

    虽然郭浩重视武将,可治理国家的大部分都是文人,而且日后选拔将军的标准是文武双全,可见郭浩对文化的重视。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有少部分学员吃不了苦离开,这也在郭浩的预料之中,如果不是第一批学员,他也不会收这么多人。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朔方发生了一件大案。

    由于朔方属于羁縻州,所以还有节度使的官职,冯继业杀了自己的兄长,取代了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