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更
萨达姆的下场让每一位与美国有过节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像伊朗和利比亚这种一心想要发展核技术,并且企图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伊朗的环境要比利比亚还要优越,毕竟在1980年与美国断交之前,伊朗的核能源开发技术都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只不过断交之后美国就指责伊朗以“和平发展核能”作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尤其是伊朗在雅兹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铀矿之后。
拉夫桑贾尼能够发现铀矿可不是出自真猪的恩赐,而是苏联的指点。在勘测到丰厚的铀矿之后,伊朗大力发展核能的野心也膨胀了起来,他们希望苏联能够帮助自己建立一座大型核电站,来积累和平利用发展核电的经验。
至于和平利用这句话有多大的诚意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真的打算放弃核技术的话,就不会有后来长达十年的制裁还有艰苦的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了。
在雅兹德铀矿被发掘之后,伊朗拉夫桑贾尼总统就开始在着手准备访问莫斯科的行程,虽然他之前极力的主张与西方和平相处,但是在看到美军入侵伊拉克的惨状和马里奥总统对伊朗抛出的橄榄枝表现出不屑之后,拉夫桑贾尼总统也开始考虑改变自己的立场,起码不像以前一样热衷于化解美伊之间的隔阂。
虽然不至于与美国为敌,但是伊朗也不表现出热脸贴冷屁股的积极了,所以雅兹德铀矿发现之后伊朗采取秘密开采的方式,杜绝向外部透露矿产的真实信息,只是小范围的宣称他们发现了一座稀有金属的矿场,并且准备进行项目开采。
现在在积累核技术经验的伊朗自然有求于自己的老大哥苏联,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建造一座核电站,来发展自身的核能资源。所以当亚纳耶夫接到拉夫桑贾尼要拜访莫斯科的消息,他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相信现在伊朗内部,拉夫桑贾尼和伊朗的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已经谈妥了一切。排除万难也在要境内建立起自己的核电站。
原本历史上1995年俄罗斯就打算帮助伊朗建造首座布什尔核电站,总造价为10亿美元,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合同内容规定该核电站应当于1999年竣工。但是后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使得这项工程一拖再拖。
之前帮助英国的核电站改善了安全措施之后,苏联在核电站技术方面已经打下了口碑,所以拉夫桑贾尼才会兴致冲冲的找苏联为自己建造核电站,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苏联的面前,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帮助伊朗建立这座核电站。如果帮助伊朗建造核电站。假如日后有了底气和野心发展自己核武器的时候,坐立不安的除了美国还有苏联。但是如果拒绝的话,那么美国再将萨达姆送上绞刑架之后,下一个便瞄准了拉夫桑贾尼或者哈梅内伊。
思前想后,亚纳耶夫还是决定帮助伊朗建立核电站,只是苏联不会将所有的技术提供给伊朗,涉及到核心方面的技术只能用苏联的核工程师解决,所以苏联准备啃下高达十个亿的项目,又不付出真正的代价。
这甚至不算是一场正式的国事访问,拉夫桑贾尼一到莫斯科之后并没有做任何的停留。而是直奔克里姆林宫,他迫切的想要见到亚纳耶夫,提出关于核电站建造的项目。
“我没听错吧?拉夫桑贾尼总统,伊朗要苏联帮助你们建立一座核电站?”亚纳耶夫听到拉夫桑贾尼提出的要求,故作惊讶的回答道。其实内心明亮如镜的亚纳耶夫早就知道了对方的意图,只是他不点穿而已。
区区十个亿美金的建造,怎么可能满足亚纳耶夫庞大的胃口呢?
“是的,我希望苏联政府能够帮助我们建造一座核电站,毕竟伊朗的电力资源相对匮乏,然核能则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拉夫桑贾尼一本正经的回答道。但是望着亚纳耶夫似笑非笑的表情,他突然有些心虚。
而亚纳耶夫看似不经意的回答却让拉夫桑贾尼有一种晴天霹雳的震撼,“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最近关于雅兹德地区矿产挖掘的消息和新闻突然变少了。我想你们应该是挖到传说中的铀矿了吧,否则也不会突然之间就变得销声匿迹。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矢口否认,但是别忘了不单单是你,天上还有很多双的眼睛正在盯着伊朗的一举一动呢。”
亚纳耶夫所说的眼睛指的是美国的间谍卫星,假如这个消息被透露出去的话,别说是美国。倒时候联合国五常的探测卫星和高空侦查机都会紧紧的盯住雅兹德地区,一个有野心的南非已经让他们心力交瘁了,再来一个不怕制裁不怕死的伊朗?指不定被逼疯的美国会进行怎样的疯狂打击。
亚纳耶夫一字一句贯穿了拉夫桑贾尼的耳膜,他有些震撼,为什么亚纳耶夫会知道铀矿已经被发现出来的消息?
“亚纳耶夫主席,我们并不是刻意的隐瞒这一点,要知道这样重大的事件一点泄露出去的话势必会引来美国人的觊觎,他们做梦都想着怎么制裁伊朗,而铀矿的开采无异于为他们的制裁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借口。”拉夫桑贾尼急切的想要向亚纳耶夫解释清楚事情不是他想象中那样的,一切都是一个误会。
“对于这件事,苏联与美国一样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虽然当初使我们向你们指明了那块铀矿的具体位置,但是伊朗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我们不放心。”亚纳耶夫开始忽悠拉夫桑贾尼,他知道对方迫切的想要民用核技术,但是亚纳耶夫偏偏要让对方感到着急,这样才能坐地起价创造条件。
拉夫桑贾尼咬了咬牙,开门见山的问道,“所以苏联想要什么样的条件才愿意将核武器的技术提供给我们?还请你们提出价位和方案。”
萨达姆的下场让每一位与美国有过节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像伊朗和利比亚这种一心想要发展核技术,并且企图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伊朗的环境要比利比亚还要优越,毕竟在1980年与美国断交之前,伊朗的核能源开发技术都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只不过断交之后美国就指责伊朗以“和平发展核能”作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尤其是伊朗在雅兹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铀矿之后。
拉夫桑贾尼能够发现铀矿可不是出自真猪的恩赐,而是苏联的指点。在勘测到丰厚的铀矿之后,伊朗大力发展核能的野心也膨胀了起来,他们希望苏联能够帮助自己建立一座大型核电站,来积累和平利用发展核电的经验。
至于和平利用这句话有多大的诚意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真的打算放弃核技术的话,就不会有后来长达十年的制裁还有艰苦的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了。
在雅兹德铀矿被发掘之后,伊朗拉夫桑贾尼总统就开始在着手准备访问莫斯科的行程,虽然他之前极力的主张与西方和平相处,但是在看到美军入侵伊拉克的惨状和马里奥总统对伊朗抛出的橄榄枝表现出不屑之后,拉夫桑贾尼总统也开始考虑改变自己的立场,起码不像以前一样热衷于化解美伊之间的隔阂。
虽然不至于与美国为敌,但是伊朗也不表现出热脸贴冷屁股的积极了,所以雅兹德铀矿发现之后伊朗采取秘密开采的方式,杜绝向外部透露矿产的真实信息,只是小范围的宣称他们发现了一座稀有金属的矿场,并且准备进行项目开采。
现在在积累核技术经验的伊朗自然有求于自己的老大哥苏联,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建造一座核电站,来发展自身的核能资源。所以当亚纳耶夫接到拉夫桑贾尼要拜访莫斯科的消息,他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相信现在伊朗内部,拉夫桑贾尼和伊朗的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已经谈妥了一切。排除万难也在要境内建立起自己的核电站。
原本历史上1995年俄罗斯就打算帮助伊朗建造首座布什尔核电站,总造价为10亿美元,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合同内容规定该核电站应当于1999年竣工。但是后来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原因使得这项工程一拖再拖。
之前帮助英国的核电站改善了安全措施之后,苏联在核电站技术方面已经打下了口碑,所以拉夫桑贾尼才会兴致冲冲的找苏联为自己建造核电站,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苏联的面前,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帮助伊朗建立这座核电站。如果帮助伊朗建造核电站。假如日后有了底气和野心发展自己核武器的时候,坐立不安的除了美国还有苏联。但是如果拒绝的话,那么美国再将萨达姆送上绞刑架之后,下一个便瞄准了拉夫桑贾尼或者哈梅内伊。
思前想后,亚纳耶夫还是决定帮助伊朗建立核电站,只是苏联不会将所有的技术提供给伊朗,涉及到核心方面的技术只能用苏联的核工程师解决,所以苏联准备啃下高达十个亿的项目,又不付出真正的代价。
这甚至不算是一场正式的国事访问,拉夫桑贾尼一到莫斯科之后并没有做任何的停留。而是直奔克里姆林宫,他迫切的想要见到亚纳耶夫,提出关于核电站建造的项目。
“我没听错吧?拉夫桑贾尼总统,伊朗要苏联帮助你们建立一座核电站?”亚纳耶夫听到拉夫桑贾尼提出的要求,故作惊讶的回答道。其实内心明亮如镜的亚纳耶夫早就知道了对方的意图,只是他不点穿而已。
区区十个亿美金的建造,怎么可能满足亚纳耶夫庞大的胃口呢?
“是的,我希望苏联政府能够帮助我们建造一座核电站,毕竟伊朗的电力资源相对匮乏,然核能则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拉夫桑贾尼一本正经的回答道。但是望着亚纳耶夫似笑非笑的表情,他突然有些心虚。
而亚纳耶夫看似不经意的回答却让拉夫桑贾尼有一种晴天霹雳的震撼,“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最近关于雅兹德地区矿产挖掘的消息和新闻突然变少了。我想你们应该是挖到传说中的铀矿了吧,否则也不会突然之间就变得销声匿迹。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矢口否认,但是别忘了不单单是你,天上还有很多双的眼睛正在盯着伊朗的一举一动呢。”
亚纳耶夫所说的眼睛指的是美国的间谍卫星,假如这个消息被透露出去的话,别说是美国。倒时候联合国五常的探测卫星和高空侦查机都会紧紧的盯住雅兹德地区,一个有野心的南非已经让他们心力交瘁了,再来一个不怕制裁不怕死的伊朗?指不定被逼疯的美国会进行怎样的疯狂打击。
亚纳耶夫一字一句贯穿了拉夫桑贾尼的耳膜,他有些震撼,为什么亚纳耶夫会知道铀矿已经被发现出来的消息?
“亚纳耶夫主席,我们并不是刻意的隐瞒这一点,要知道这样重大的事件一点泄露出去的话势必会引来美国人的觊觎,他们做梦都想着怎么制裁伊朗,而铀矿的开采无异于为他们的制裁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借口。”拉夫桑贾尼急切的想要向亚纳耶夫解释清楚事情不是他想象中那样的,一切都是一个误会。
“对于这件事,苏联与美国一样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虽然当初使我们向你们指明了那块铀矿的具体位置,但是伊朗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我们不放心。”亚纳耶夫开始忽悠拉夫桑贾尼,他知道对方迫切的想要民用核技术,但是亚纳耶夫偏偏要让对方感到着急,这样才能坐地起价创造条件。
拉夫桑贾尼咬了咬牙,开门见山的问道,“所以苏联想要什么样的条件才愿意将核武器的技术提供给我们?还请你们提出价位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