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刚回到家,镇上要举行“交流会”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村子,许多老年人都“摩拳擦掌”,就盼着一年一度的盛会。因为老年人爱看戏,这年头能亲眼看戏很不容易,只有在会上才能看到。小孩子也欢呼雀跃,因为他们喜欢热闹,喜欢吃食,“交流会”很热闹,吃的也是应有尽有。
第二天上午,孙刚就去把赵涵从县城结果来,顺便邀请了赵妈去家里玩,她的意思是等赵爸回来以后再去孙刚家里。
直接把车停在小叔家里,两人就往街上走,路上车水马龙,都是从各村各组跑来“赶会”的。
行进到大桥上,就听到敲锣打鼓,吹拉弹唱。大桥下的沙滩上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临近现场,震耳的锣鼓声、鞭炮声和欢笑声就已传来。来到现场,会场处处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大人小孩、男女老少,父老乡亲们把交流会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镇上街道两头竖起高高的桅杆,用柏树枝叶缠了,显出绿色的苍翠。几张大喇叭不分日夜的响起旋律。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车载马托汇涌而至。
各路队伍齐集,排列有序,掮旗打伞,敲锣击鼓,道子行牌,鼓乐弹奏,江南丝竹,乐声悠扬。有扮演文戏的,有走高跷的,有玩杂耍的,有舞飞叉的,有拖毛竹爿的,有年轻妇女挑茶担的,有扮三百六十行的,有扛大锣,有抬百宝箱的,有拜香唱和的,有挺着大肚子手执钢刀扮刽子手的。且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服装,披红挂绿,边表演边行进,煞是好看。
原先冷清的街道已被分割完毕,分别是小吃一条巷子,衣服鞋帽一条巷子,农用产品一条巷子,等等。
百余米长的露天马路上,沿街摆满了衣帽鞋物、农副产品等摊位,顾客们挤在过道上挑选商品,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之中。
现在来乡镇赶会的不光是农村人,很多城里人也会来凑凑热闹,逛这种“土市场”也变成一种时尚。虽然到城里买东西很方便,但人们赶交流会图的就是那份热闹,感受的就是农村的那种“土味”,比如那些土陶瓦罐,还有竹制的各式藤竹椅,在城市里渐渐难以寻到。
人流涌动,熙熙攘攘。油烟熏绕,人声嘈杂,整个镇上一片喧闹与飘香。
戏台底下更是堵得水泄不通,人们或站或坐,或在农机上翘首而盼,难得的一次放松与享受。
台上是流水绸缎,水袖曼舞般的戏子唱念做打,声音振人肺腑。
老人的娱乐全在戏曲上。高昂、雄浑有力,唱者声嘶力竭般的“吼”,听者手指轻动,和着锣鼓檫子二胡的伴奏,与唱着同为一体,口中哼唱,手淖节拍,恨不能替,如醉入迷。
表演中有轻松的颠笑,在伶人的夸张表演下能泣鬼神,直上云霄。若惆怅愤怒,则哇哇哇哇嚎叫,抑扬顿挫,人间情感六艺有千般变化。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抬脚踱步,都要踏上点子,有板有眼,有招有式,板腔流韵相互配合,曲美舞欢,锣鼓振振,喳喳喳喳,嗷嗷嗷嗷,没有哪项舞台效果如戏曲一般浑然一体,行古纵今。
经典的剧目《铡美案》、《八义图》、《法门寺》、《下河东》、《三娘教子》、《周仁回府》、《杨门女将》、《辕门斩子》、《打金枝》,老人们目不识丁,对这些恩怨情仇故事却娓娓道来,说到得意处不由得哼上两句……
孩童爱武戏,就盼着杨门女将个个飒爽英姿五尺枪,在台上比划,锣鼓嚓嚓激烈,婀娜碎步,短枪相接,翎羽威武,怒目簟作。最欣赏的是武生在舞台上的跟斗,从一角连续翻至另一角,台下叫好声阵阵,看的尽兴,一夜间耳畔还是震耳欲聋的锣鼓梆子声。
一连几日,放下农活,尽兴的逛,尽兴的吃,晚上也随着大人挤在戏台前打盹,却舍不得丢下这份热闹入睡。
往往一觉醒来,戏尽人散,哀怨大人不早早叫醒自己,误了一场精彩的武戏,一夜也就赌气。
小孩是看不懂戏的,就往马戏团那里凑去,帆布大包,里面稀奇古怪的表演,只能通过架在篷布外面的大喇叭得知,就无从一窥究竟了。
第二天上午,孙刚就去把赵涵从县城结果来,顺便邀请了赵妈去家里玩,她的意思是等赵爸回来以后再去孙刚家里。
直接把车停在小叔家里,两人就往街上走,路上车水马龙,都是从各村各组跑来“赶会”的。
行进到大桥上,就听到敲锣打鼓,吹拉弹唱。大桥下的沙滩上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临近现场,震耳的锣鼓声、鞭炮声和欢笑声就已传来。来到现场,会场处处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大人小孩、男女老少,父老乡亲们把交流会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镇上街道两头竖起高高的桅杆,用柏树枝叶缠了,显出绿色的苍翠。几张大喇叭不分日夜的响起旋律。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车载马托汇涌而至。
各路队伍齐集,排列有序,掮旗打伞,敲锣击鼓,道子行牌,鼓乐弹奏,江南丝竹,乐声悠扬。有扮演文戏的,有走高跷的,有玩杂耍的,有舞飞叉的,有拖毛竹爿的,有年轻妇女挑茶担的,有扮三百六十行的,有扛大锣,有抬百宝箱的,有拜香唱和的,有挺着大肚子手执钢刀扮刽子手的。且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服装,披红挂绿,边表演边行进,煞是好看。
原先冷清的街道已被分割完毕,分别是小吃一条巷子,衣服鞋帽一条巷子,农用产品一条巷子,等等。
百余米长的露天马路上,沿街摆满了衣帽鞋物、农副产品等摊位,顾客们挤在过道上挑选商品,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之中。
现在来乡镇赶会的不光是农村人,很多城里人也会来凑凑热闹,逛这种“土市场”也变成一种时尚。虽然到城里买东西很方便,但人们赶交流会图的就是那份热闹,感受的就是农村的那种“土味”,比如那些土陶瓦罐,还有竹制的各式藤竹椅,在城市里渐渐难以寻到。
人流涌动,熙熙攘攘。油烟熏绕,人声嘈杂,整个镇上一片喧闹与飘香。
戏台底下更是堵得水泄不通,人们或站或坐,或在农机上翘首而盼,难得的一次放松与享受。
台上是流水绸缎,水袖曼舞般的戏子唱念做打,声音振人肺腑。
老人的娱乐全在戏曲上。高昂、雄浑有力,唱者声嘶力竭般的“吼”,听者手指轻动,和着锣鼓檫子二胡的伴奏,与唱着同为一体,口中哼唱,手淖节拍,恨不能替,如醉入迷。
表演中有轻松的颠笑,在伶人的夸张表演下能泣鬼神,直上云霄。若惆怅愤怒,则哇哇哇哇嚎叫,抑扬顿挫,人间情感六艺有千般变化。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抬脚踱步,都要踏上点子,有板有眼,有招有式,板腔流韵相互配合,曲美舞欢,锣鼓振振,喳喳喳喳,嗷嗷嗷嗷,没有哪项舞台效果如戏曲一般浑然一体,行古纵今。
经典的剧目《铡美案》、《八义图》、《法门寺》、《下河东》、《三娘教子》、《周仁回府》、《杨门女将》、《辕门斩子》、《打金枝》,老人们目不识丁,对这些恩怨情仇故事却娓娓道来,说到得意处不由得哼上两句……
孩童爱武戏,就盼着杨门女将个个飒爽英姿五尺枪,在台上比划,锣鼓嚓嚓激烈,婀娜碎步,短枪相接,翎羽威武,怒目簟作。最欣赏的是武生在舞台上的跟斗,从一角连续翻至另一角,台下叫好声阵阵,看的尽兴,一夜间耳畔还是震耳欲聋的锣鼓梆子声。
一连几日,放下农活,尽兴的逛,尽兴的吃,晚上也随着大人挤在戏台前打盹,却舍不得丢下这份热闹入睡。
往往一觉醒来,戏尽人散,哀怨大人不早早叫醒自己,误了一场精彩的武戏,一夜也就赌气。
小孩是看不懂戏的,就往马戏团那里凑去,帆布大包,里面稀奇古怪的表演,只能通过架在篷布外面的大喇叭得知,就无从一窥究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