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明勋的预料里,他也就能看到帝国独霸南洋和中亚地区,在美洲西海岸开拓,根本就没想过帝国可以拥有西津和美洲东海岸,直接对欧洲实现战略保卫态势。
在这种保守的预见性下,李明勋认为,在自己的儿子这一代,人口众多,实力强大的次大陆和地球另一端的北美都是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带,因此他在主持长子与次子分家的时候,给了长子次大陆和北美两个选择。
当时他以为长子会选择北美,因为那样的话,儿子之间的内斗就不存在了,毕竟隔着一个太平洋,能斗成什么样呢?
即便选择次大陆,也只是说明长子还有染指帝国皇位的野心,但他认为一代人是做不成这件事的。
可是李明勋没有想到,帝国势力膨胀的如此之快,凭借南洋地区的发展和中亚地区的扩张,帝国可以从内陆和海洋两个方向直接影响次大陆的发展,而次大陆也与帝国之间存在着技术代差,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诚王林君弘率领海军及陆战队,就能在果阿城下,联合葡萄牙和几家殖民公司以及当地土著,就可以和次大陆上最强的封建大国打的有来有回,不相上下。
而他的长子却借机从中亚进入次大陆,建立了印度斯坦帝国。
当初李明勋让长子在次大陆和美洲做选择的时候,就是心怀愧疚的,因为他原本娶亲就晚,长子是意外所得,幼年时,李明勋长年在外,少与之团聚,而父母不和影响了长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长子成长的阶段,正是帝国与满清、西方组成的反华势力对峙的阶段,因此,李明勋对长子的教育要求的是攻伐而非治世。
这主要是李明勋本人的保守性格所致,比如在其刚刚获得南海制海权的时候,就派自己最信赖的学生马东来探索澳洲,那是准备等着面对荷兰与满清的海陆夹击时,有一条后路可退。
在未曾婚配的那段时间里,义子李海就是李明勋的法定继承人,这是明确了的,就是因为李明勋知道十七世纪的医疗技术和恶劣的环境会让自己随时可能倒在征伐的道路上。
而有了儿子之后,继承人就转向了长子,鉴于当时恶劣的形势,李明勋当然希望自己倒下后,自己的儿子可以高举大旗,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
可问题在于,李明勋没有倒下,而他的长子在十四岁时,就随海军元帅一起南下,与帝国海军一起,在印度洋上与欧洲联合舰队决战,要知道,那是在海上,木质战列舰上只要上了战列线,就不存在任何一处真正说安全的地方。
长子君度身先士卒,率战列舰杀入敌阵,立下赫赫武威,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后又参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副帅之名,总制江南一切事务,对江南军管,弹压发国难财的勋贵豪强,安定民心。
之后,又横扫湖广,经略西南,覆灭了大陆上最后一股抵抗势力——吴三桂,然后又快刀斩乱麻,对西南进行改土归流。
更是在北伐漠北战争中,监国天下,此后又亲自主持了裁军,协助帝国控制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军功勋贵集团。
李君度站在李明勋的肩膀,横扫天下,为帝国版图和内政稳定奠定了基础。但问题在于,早早取得太子之位的李君华也在此时成长起来。其虽没有长兄赫赫武威,但为人谦和,做事稳当,颇具仁德。
帝国是靠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取得了天下,但不得不说的是,同时也覆灭了在南京复国的朱明政权,然后全国范围清理地主士大夫,其法统一直备受争议,而李君华身具帝国与大明皇室血脉,又是太子之尊,继承皇位是合情合理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李君度打下来的天下,会让自己的弟弟摘桃子。
李明勋确实也给了两个儿子机会,他让长子参与制定北伐计划,看到了长子急功近利,觊觎储位。却让太子参与北伐,长子监国。
长子监国不温不火,但次子以冲龄率军北伐,轻兵直入,在漠北草原追杀爱新觉罗玄烨数千里,数月不得安歇,以往太子身上的迂腐、圣母情节一扫而空,在战阵之上,杀伐果决。甚至意外与爱新觉罗在草地单挑,战而胜之。
虽然太子的机会很少,但他证明了自己与长兄一样的优秀。
在这种保守的预见性下,李明勋认为,在自己的儿子这一代,人口众多,实力强大的次大陆和地球另一端的北美都是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带,因此他在主持长子与次子分家的时候,给了长子次大陆和北美两个选择。
当时他以为长子会选择北美,因为那样的话,儿子之间的内斗就不存在了,毕竟隔着一个太平洋,能斗成什么样呢?
即便选择次大陆,也只是说明长子还有染指帝国皇位的野心,但他认为一代人是做不成这件事的。
可是李明勋没有想到,帝国势力膨胀的如此之快,凭借南洋地区的发展和中亚地区的扩张,帝国可以从内陆和海洋两个方向直接影响次大陆的发展,而次大陆也与帝国之间存在着技术代差,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诚王林君弘率领海军及陆战队,就能在果阿城下,联合葡萄牙和几家殖民公司以及当地土著,就可以和次大陆上最强的封建大国打的有来有回,不相上下。
而他的长子却借机从中亚进入次大陆,建立了印度斯坦帝国。
当初李明勋让长子在次大陆和美洲做选择的时候,就是心怀愧疚的,因为他原本娶亲就晚,长子是意外所得,幼年时,李明勋长年在外,少与之团聚,而父母不和影响了长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长子成长的阶段,正是帝国与满清、西方组成的反华势力对峙的阶段,因此,李明勋对长子的教育要求的是攻伐而非治世。
这主要是李明勋本人的保守性格所致,比如在其刚刚获得南海制海权的时候,就派自己最信赖的学生马东来探索澳洲,那是准备等着面对荷兰与满清的海陆夹击时,有一条后路可退。
在未曾婚配的那段时间里,义子李海就是李明勋的法定继承人,这是明确了的,就是因为李明勋知道十七世纪的医疗技术和恶劣的环境会让自己随时可能倒在征伐的道路上。
而有了儿子之后,继承人就转向了长子,鉴于当时恶劣的形势,李明勋当然希望自己倒下后,自己的儿子可以高举大旗,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
可问题在于,李明勋没有倒下,而他的长子在十四岁时,就随海军元帅一起南下,与帝国海军一起,在印度洋上与欧洲联合舰队决战,要知道,那是在海上,木质战列舰上只要上了战列线,就不存在任何一处真正说安全的地方。
长子君度身先士卒,率战列舰杀入敌阵,立下赫赫武威,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后又参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副帅之名,总制江南一切事务,对江南军管,弹压发国难财的勋贵豪强,安定民心。
之后,又横扫湖广,经略西南,覆灭了大陆上最后一股抵抗势力——吴三桂,然后又快刀斩乱麻,对西南进行改土归流。
更是在北伐漠北战争中,监国天下,此后又亲自主持了裁军,协助帝国控制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军功勋贵集团。
李君度站在李明勋的肩膀,横扫天下,为帝国版图和内政稳定奠定了基础。但问题在于,早早取得太子之位的李君华也在此时成长起来。其虽没有长兄赫赫武威,但为人谦和,做事稳当,颇具仁德。
帝国是靠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取得了天下,但不得不说的是,同时也覆灭了在南京复国的朱明政权,然后全国范围清理地主士大夫,其法统一直备受争议,而李君华身具帝国与大明皇室血脉,又是太子之尊,继承皇位是合情合理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李君度打下来的天下,会让自己的弟弟摘桃子。
李明勋确实也给了两个儿子机会,他让长子参与制定北伐计划,看到了长子急功近利,觊觎储位。却让太子参与北伐,长子监国。
长子监国不温不火,但次子以冲龄率军北伐,轻兵直入,在漠北草原追杀爱新觉罗玄烨数千里,数月不得安歇,以往太子身上的迂腐、圣母情节一扫而空,在战阵之上,杀伐果决。甚至意外与爱新觉罗在草地单挑,战而胜之。
虽然太子的机会很少,但他证明了自己与长兄一样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