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笑笑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目光巡视过每一个人的脸,“我来了这几日听说兄弟们往年过得挺苦的,俸禄都不能按时的领到,有这事吗?”
根本不是俸禄不能按时领到,是俸禄有时半年甚至大半年才发一次,衙役们是敢怒不敢言的。要问这俸禄哪去了?原县令拆借给齐癞子拿去放高利贷了呗。可现在当着这新大人谁也不敢说呀!谁知道这位大人又是什么德行呢。
看大伙都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的不出声,大人也没继续追问,收回巡视的目光呵呵一笑,“那都是过去了,以后兄弟们的俸禄本官保证一个大子都不少的按时发下来。”
听说以后能按时领到俸禄,几个年轻点的衙役都咧开嘴笑了。虽说曹通判在时也能准时领到俸禄,可眼前这位爷才是魏县长久的地头蛇呢,他的保证更重要。都说衙门里当差威风,可是没有俸禄的差事你还真威风不起来,谁家里没几口人张嘴等着吃饭呢。
大人端着茶碗话锋一转目光狡黠,“我给兄弟们见面礼了,也保证兄弟们往后的俸禄按时发了,兄弟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呢?”
年龄大点的衙役心里嘀咕该来的总会来,可脸上却又带了几分恭敬的往下听。闹了半天,大人是将衙役们分成三人一组,在逢集时每二刻钟就在东西市里巡逻一圈,遇到买卖扣秤、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言语调戏妇人的一律严惩。其二,仅剩的还没有全塌的南、东两个城门加强防卫,遇到可疑面孔和车辆一定要仔细盘查。其三,每个大镇子上都有固定逢集的日期,逢集时要有衙役从上集负责守卫秩序一直到下集,决不可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暂时就这三条,多一条人家都没说,可这也是很大的工作量啊!
魏县是个小县,官员架构配置不如合庆府,交接后曹通判把原来合庆府带来的人手又都带走了。原先县衙里的钱粮主簿也因为跟肥县令蛇鼠一窝被押走砍头正法了,到处都是人手不够的时候,这事很是难办啊。
没人敢出声,秦班头咬咬牙站出来给大人行了个礼,“大人说的前两条,早年间兄弟们也是做过的。不过上一任大人把这些都撤了,几位兄弟充当了他的轿夫。若兄弟们都撒出去了,大人以后出行恐怕有点麻烦。还有一点就是大人的日常保护总要有几个人跟着,别被冲撞了才好。”
大人站起来活动了下身体拍了拍秦班头的肩,“不用顾虑这些,出行方面我更习惯自己骑马,保护就更不用了,不是我看不起兄弟们的身手,只是我带来的余猛就够保护我的了。县衙的牢房我也看过了,秋刑之后里面空荡荡的也不需要派人守着了,留下那位姓赵的苍头负责打扫看门,兄弟们都放出去正好人手就够了。”
话说到这样了,秦班头只好带着兄弟们行礼离开了。都是往年长干的活,在按着老规矩将人排出值班表就行了。大人站在原地没动,看着一伙人离开的身影手背在身后笑了。
年轻的常随叫余晓的上前,“爷,都打听出来了。”
大人没说话,一招手两个常随跟上往后院去了,吃饭,不吃饭饿的慌,吃饱了好干活。主仆三人吃饭也没了讲究,围着张四方桌坐下。
余晓给大人舀了碗汤开始汇报这些日子打听到的事,大人听得是一会皱眉一会又笑上二声的,吩咐明天记得提醒他把前十年魏县的所有案件录簿调出来看看。提到秦班头时,不爱说话的余猛开口了,“那人还算实诚,心肠不错,脑子也还算灵活,一看前县令势头不对,马上借口自己重伤要养着在家里待了几年。还是曹通判来了魏县后人手不够用,衙役们也没个人指挥,把他找回来的。那班子衙役还是很信服他的,之前有跟着肥县令蛇鼠一窝的衙役都已经被曹通判处理过了,县衙里没有了。”
“嗯,不错。能护着百姓的时候尽力护着,无法护着时还能保全自己,不是个死脑筋。曹之敬是个有能耐的,给我留下的人都是清理过的,倒是省了我很多事。听说秦班头很惧内?”大人夹了口菜塞嘴里冒了句不知他哪里听来的笑言。
“秦班头确实有点惧内,县衙里都知道,他自己也从不遮掩,反而以此为荣呢。”余晓觉得这个秦班头很有意思。
“他若是能好好的,等我把魏县小县变大县的规模了,绝对不亏待了他。”大人似乎对自己能够管理好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很是有信心。
主仆三人吃了饭又互相交换了些听到的或者下面给报上来的消息才梳洗休息,往后的事情多着呢,养精蓄锐大干一场吧!
没几日这魏县城就不一样了,从进入城门前面五十米就有人管了,本地的是否携带了违禁物品,远地方来的是否有路引,进城的车辆要停放到指定位置,市场也进行了大整顿,把日常摊位上的秤全部进行了核对,坚决不允许有造假扣秤的现象存在。把各个行市的行头们也集中到一起训了话,让他们辅助衙役们做整理整顿工作。虽然刚开始很是麻烦,可是几日下来看到主要街道上再也没有牲口的粪便,也不拥挤了,更没有哪个不长眼的骑着骡马在闹市区横冲直撞的了,所有人都暗暗的挑起了大拇指。
城里发生的事北程村也只是略知一二,现在最操心的是去镇上读书的孩子们吃饭问题,到是可以上郭大海家去吃饭,可他们家也忙的很,不是长久之计。最后还是郭张氏给出的主意,订了镇西一户老俩口带着儿媳妇孙子过活的人家给孩子们做午饭,那家的儿子也去服兵役了,日子过得艰难,这个活给他们多少可以补贴一点家用,最重要的是那家的媳妇茶饭手艺不错,人干净利索,一家子也实诚。宋氏和杨贵媳妇去看了两次确实是好人家,于是每个月初各家按照说好的粮食和菜钱送过去就成了。
天气晴好,照着东窗户一片金灿灿的,摘了门口挡风的蒲草帘子,屋里头立即就亮堂了。元双和元真趴在书桌上算家里的开支,扒拉了半天算盘才停手,这养个书生真的是最大的花费,听着一年也就二两的学费,可这吃饭、来回坐车、买书、笔墨纸砚的各种算在一起至少每个月再加一两银子。姐妹俩扔了笔叹气,可是不能不读书啊,读,花再多的钱也要读。
根本不是俸禄不能按时领到,是俸禄有时半年甚至大半年才发一次,衙役们是敢怒不敢言的。要问这俸禄哪去了?原县令拆借给齐癞子拿去放高利贷了呗。可现在当着这新大人谁也不敢说呀!谁知道这位大人又是什么德行呢。
看大伙都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的不出声,大人也没继续追问,收回巡视的目光呵呵一笑,“那都是过去了,以后兄弟们的俸禄本官保证一个大子都不少的按时发下来。”
听说以后能按时领到俸禄,几个年轻点的衙役都咧开嘴笑了。虽说曹通判在时也能准时领到俸禄,可眼前这位爷才是魏县长久的地头蛇呢,他的保证更重要。都说衙门里当差威风,可是没有俸禄的差事你还真威风不起来,谁家里没几口人张嘴等着吃饭呢。
大人端着茶碗话锋一转目光狡黠,“我给兄弟们见面礼了,也保证兄弟们往后的俸禄按时发了,兄弟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呢?”
年龄大点的衙役心里嘀咕该来的总会来,可脸上却又带了几分恭敬的往下听。闹了半天,大人是将衙役们分成三人一组,在逢集时每二刻钟就在东西市里巡逻一圈,遇到买卖扣秤、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言语调戏妇人的一律严惩。其二,仅剩的还没有全塌的南、东两个城门加强防卫,遇到可疑面孔和车辆一定要仔细盘查。其三,每个大镇子上都有固定逢集的日期,逢集时要有衙役从上集负责守卫秩序一直到下集,决不可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暂时就这三条,多一条人家都没说,可这也是很大的工作量啊!
魏县是个小县,官员架构配置不如合庆府,交接后曹通判把原来合庆府带来的人手又都带走了。原先县衙里的钱粮主簿也因为跟肥县令蛇鼠一窝被押走砍头正法了,到处都是人手不够的时候,这事很是难办啊。
没人敢出声,秦班头咬咬牙站出来给大人行了个礼,“大人说的前两条,早年间兄弟们也是做过的。不过上一任大人把这些都撤了,几位兄弟充当了他的轿夫。若兄弟们都撒出去了,大人以后出行恐怕有点麻烦。还有一点就是大人的日常保护总要有几个人跟着,别被冲撞了才好。”
大人站起来活动了下身体拍了拍秦班头的肩,“不用顾虑这些,出行方面我更习惯自己骑马,保护就更不用了,不是我看不起兄弟们的身手,只是我带来的余猛就够保护我的了。县衙的牢房我也看过了,秋刑之后里面空荡荡的也不需要派人守着了,留下那位姓赵的苍头负责打扫看门,兄弟们都放出去正好人手就够了。”
话说到这样了,秦班头只好带着兄弟们行礼离开了。都是往年长干的活,在按着老规矩将人排出值班表就行了。大人站在原地没动,看着一伙人离开的身影手背在身后笑了。
年轻的常随叫余晓的上前,“爷,都打听出来了。”
大人没说话,一招手两个常随跟上往后院去了,吃饭,不吃饭饿的慌,吃饱了好干活。主仆三人吃饭也没了讲究,围着张四方桌坐下。
余晓给大人舀了碗汤开始汇报这些日子打听到的事,大人听得是一会皱眉一会又笑上二声的,吩咐明天记得提醒他把前十年魏县的所有案件录簿调出来看看。提到秦班头时,不爱说话的余猛开口了,“那人还算实诚,心肠不错,脑子也还算灵活,一看前县令势头不对,马上借口自己重伤要养着在家里待了几年。还是曹通判来了魏县后人手不够用,衙役们也没个人指挥,把他找回来的。那班子衙役还是很信服他的,之前有跟着肥县令蛇鼠一窝的衙役都已经被曹通判处理过了,县衙里没有了。”
“嗯,不错。能护着百姓的时候尽力护着,无法护着时还能保全自己,不是个死脑筋。曹之敬是个有能耐的,给我留下的人都是清理过的,倒是省了我很多事。听说秦班头很惧内?”大人夹了口菜塞嘴里冒了句不知他哪里听来的笑言。
“秦班头确实有点惧内,县衙里都知道,他自己也从不遮掩,反而以此为荣呢。”余晓觉得这个秦班头很有意思。
“他若是能好好的,等我把魏县小县变大县的规模了,绝对不亏待了他。”大人似乎对自己能够管理好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很是有信心。
主仆三人吃了饭又互相交换了些听到的或者下面给报上来的消息才梳洗休息,往后的事情多着呢,养精蓄锐大干一场吧!
没几日这魏县城就不一样了,从进入城门前面五十米就有人管了,本地的是否携带了违禁物品,远地方来的是否有路引,进城的车辆要停放到指定位置,市场也进行了大整顿,把日常摊位上的秤全部进行了核对,坚决不允许有造假扣秤的现象存在。把各个行市的行头们也集中到一起训了话,让他们辅助衙役们做整理整顿工作。虽然刚开始很是麻烦,可是几日下来看到主要街道上再也没有牲口的粪便,也不拥挤了,更没有哪个不长眼的骑着骡马在闹市区横冲直撞的了,所有人都暗暗的挑起了大拇指。
城里发生的事北程村也只是略知一二,现在最操心的是去镇上读书的孩子们吃饭问题,到是可以上郭大海家去吃饭,可他们家也忙的很,不是长久之计。最后还是郭张氏给出的主意,订了镇西一户老俩口带着儿媳妇孙子过活的人家给孩子们做午饭,那家的儿子也去服兵役了,日子过得艰难,这个活给他们多少可以补贴一点家用,最重要的是那家的媳妇茶饭手艺不错,人干净利索,一家子也实诚。宋氏和杨贵媳妇去看了两次确实是好人家,于是每个月初各家按照说好的粮食和菜钱送过去就成了。
天气晴好,照着东窗户一片金灿灿的,摘了门口挡风的蒲草帘子,屋里头立即就亮堂了。元双和元真趴在书桌上算家里的开支,扒拉了半天算盘才停手,这养个书生真的是最大的花费,听着一年也就二两的学费,可这吃饭、来回坐车、买书、笔墨纸砚的各种算在一起至少每个月再加一两银子。姐妹俩扔了笔叹气,可是不能不读书啊,读,花再多的钱也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