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盈并不知道仲儿无意之中想了这么多,他只是用心练字。练字完毕之后又读了几篇《诗经》,等到时间差不多了,这才走出书房,交给仲儿一封信:“仲儿姐姐交给去洛阳的部曲。”

    这是写

    <ter>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ter>给家中的信件,许盈隔一段时间就要写信,也不一定有什么可说的,只不过父母在,得让家中长辈心安而已。他也时不时能收到家中寄来的信件,父母兄弟的都有,其中母亲的最多。

    许盈母亲杨氏只有他一个孩子,他自从来了之后,一直挂念的很。

    交代完这件事之后,许盈就和书童们汇合,去往文渊馆。许盈住的院子离文渊馆很近,几乎就是隔壁,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相连的游廊,所以走过去还是得穿过雨幕。

    许盈穿上了带齿木屐,又罩上了一件薄罗假钟,这才在僮儿打着的伞盖保护下来到文渊馆这个时候的伞盖和后世的雨伞不能比,甚至离油纸伞都差的很远!类似一个活动的小亭子,顶上蒙的兽皮,沉重又不方便!

    不提用在仪仗中的伞盖,遮雨时很少有人用伞!这时的蓑衣斗笠要比雨伞实用多了!

    事实上,几个书童就是蓑衣斗笠而来,吴轲嫌蓑衣不爽利,甚至只戴了一顶斗笠。仗着秋雨不算大,快快穿过雨幕,倒也没怎么淋到雨。

    “你这衣摆湿透了!”许盈摇摇头。吴轲身上还好,但衣摆处被溅起来的水花给弄的水淋淋的。许盈从袖中抽出自己的手帕递给他,他是知道吴轲的,绝对不会带手帕这种琐碎东西。

    吴轲也不客气,接过手帕先擦了擦脸,然后又去擦衣摆和鞋面。

    见吴轲和雨水做斗争,许盈也没有特意等他,解开身上披的假钟之后就进了教室。

    大概是这场秋雨的缘故,天上乌云很密。即使是该天光大亮的时候,天依旧阴阴的,坐在室内,为了避风雨得关上门窗,这就更暗了!

    不得已,裴庆只能让僮儿进来点灯,好在到底不是真的夜里,每人书案上点上一盏油灯就很够用了——唯独许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理作用,总觉得不够亮,让人拿了一只能点五盏灯的连枝灯来,一盏一盏点上,这才觉得满意。

    裴庆见了笑话许盈:“玉郎到底是汝南许氏的小郎君,点灯也与人家不同,能多用出五倍的灯油来!若是不能读书一日胜过人家读五日,这就不该了!”

    这个时候夜间照明是很奢侈的事情,除了一些人家在庭院里点火把、烧篝火,室内能用的就是油和烛。其中‘烛’并非现代人以为的蜡烛,那种白蜡烛这时候还没出现呢!得等到唐代才有,至于说普及更是宋代的事宋代人在四川一带大量养殖白蜡虫,至于现代蜡烛,那是化工产品,也不是一种东西。这时的蜡烛是黄蜡烛,用蜜蜡制成。

    蜂蜜这个时候都是奢侈品,比蜂蜜还少的蜜蜡可想而知只能是贵人的专属。

    而且因为质地的原因,黄蜡烛只能做成粗粗矮矮的样子,而无法做到白蜡烛那样细细长长。

    相比之下,油灯更加常见,贫贱、富贵人家都用!

    但即使是常见的多的油灯,其实也难说人人都能用倒不见得是灯油多贵,只不过对于此时的贫苦人来说,吃饭都难,自然也不会想到用油去点灯,这种花费在他们看来是完全没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