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贤当了皇帝,大宋的大臣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

    可郭浩知道历史又能如何,他现在也杀不死耶律贤,除非有狙击枪或者定时炸弹,否则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这两样东西,格物院也有记录,也在研究的项目中,其中狙击枪需要的子弹,可不是普通的铅弹,必须要真正的子弹。

    而做怎么子弹,这个书本上真没教过,子弹里的火药不是一般的火药,所以还要先研究火药。

    没办法杀耶律贤,郭浩也不打算让他自由发展,历史上辽国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

    耶律贤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

    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辽景宗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

    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耶律贤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命令部队绕开农田。

    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发展农业的同时,耶律贤也继续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

    得到十六州后,曾经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

    耶律贤又仿效汉族皇帝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

    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契丹民俗。

    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朝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

    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

    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

    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

    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景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国的历史如此,郭浩有大致了解,既然辽国必然汉化,那么他就帮一帮他们!